智启课堂新篇——南召县皇后乡初级中学 AI 赋能教学实践纪实
当教育数字化浪潮奔涌而至,皇后乡初级中学以先行者之姿,锚定 "AI 赋能课堂" 发展航向,构建起从顶层设计到学科落地的全链条实践体系。2025年6月4日在语文组首席教师工作室的引领下,各个教研组掀起投身 AI 教学的探究热潮,从校长动员到教研组深耕,从语文诗词课堂到数理化虚拟实验,AI 技术正悄然重塑乡村教育的生态图景。
顶层设计:从动员令到路线图,激活创新引擎
王玺校长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发出动员强音:"AI 不是选择题,而是乡村教育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答题。" 学校迅速成立 AI 教学推进领导小组,确立 "教研组长牵头 — 学科组攻坚 — 全员参与" 的三级推进机制。随后召开的教研组长会议明确两步走策略:先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 AI 工具应用经验共享,再聚焦典型课例打造可复制的教学范式。校长的动员像一把火,点燃了全校教职工探索AI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热情。
初中语文首席教师工作室率先垂范,主持人郑广燕带领团队深度研磨 AI 与学科融合路径,其探索成果成为全校教研组的实践范本,带动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组相继开启 AI 教学探究,形成 "语文引领 — 多科联动" 的创新格局。
学科深耕:五大学科齐发力,AI 赋能显神通
语文组:诗词与技术碰撞,文化传承有新篇
语文首席教师工作室团队构建 "AI + 诗词教学" 驱动新模式:用 DeepSeek 拆解《使至塞上》等诗词的 "意象 — 情感 — 文化" 三层结构;借助豆包生成 "校园豪情诗词新写" 等情境式仿写题。
苏英老师借助AI工具辅助作文教学和批改,为长期困扰教师的作文教学效率难题,提供了一套极具突破性的“AI解决方案”。闫真真老师“deepseek + AIPPT”的备课模式,生动诠释了AI赋能教学效率提升的独特魅力,为教师备课流程优化提供了全新范式。张宇阁老师更将《一滴水经过丽江》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动画教学视频,用纳西族人物串联 "水滴摄影师" 任务,打破散文意境 "只可意会" 的教学瓶颈。
数学组:从抽象到具象,AI 重构思维路径
教研组长杜玲玲老师组织 AI 教学应用分享会,老师们纷纷亮出 “绝招”,展示 AI 在数学教学里的 “超级助手” 实力:王朝阳老师借助希沃白板,既能替代翻页笔实现课件翻页操作,又能动态展示几何图形的展开过程,让抽象的空间结构直观呈现。此外,通过实时拍照上传学生的典型错题,可即时开展针对性讲解,助力课堂互动与学情分析更高效。李耀歌老师用豆包为每个学生定制 "易错知识点追踪计划",王延清老师则利用希沃内置公式编辑器,将备课时间缩短 40%。数学组老师一致认为AI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 将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启发思维; 让学生跨越抽象认知障碍,真正理解数学本质; 为课堂注入探索与创造的活力,让数学学习从“被动解题”转向“主动发现”。 当AI成为教师的“超级助手”、学生的“探索伙伴”,数学课堂便能蜕变为一个既有思维深度、又有探索温度的创新空间。
英语组:听说读写全赋能,乡村课堂接轨国际
组长柴交健老师引领本组构建起 "AI 工具矩阵":沈媛媛老师让学生通过 AI 语音识别系统纠正发音,系统能模拟英、美、澳等多种口音;刘杨老师的 AI 写作批改系统 5 分钟完成 50 份作文初筛,用色块标注 "中式英语" 典型错误;牛红丹老师和龚俊凯老师用 DeepSeek 制作的 "单词闯关游戏",将本单元词汇融入 话题写作。曹艳平老师和朱付莉老师在毕业班复习中,用 AI 自主组卷并生成考点分析报告,使复习效率提升 3 倍。
柴交健老师在“英语组AI赋能课堂教学的推进会”中进行总结发言:他首先对老师们提出的创新建议与思路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这些 “金点子” 为英语教学注入新活力。接着,清晰锚定下一步工作方向:组建 AI 教学实践 “探索小队” ,号召老师们携手挖掘 AI 在英语教学里的应用潜力,从听说读写各环节入手,打磨具体可落地的教学案例;开启 AI 技术 “充电模式” ,依托丰富网络资源,组织英语组教师开展学习,让大家熟练掌握 AI 工具,把技术力转化为课堂教学 “生产力”; 搭建资源共享 “云端阵地” ,着手构建英语组专属 AI 教学资源平台,打破信息壁垒,让优质教学设计、AI 辅助素材等实现 “一键共享”,推动全组教学共研共成长 。
理化生组:虚拟实验破瓶颈,科学探究有新径针对实验教学痛点,理化生组开辟 "AI 虚拟实验室" 新赛道:韩贵安老师的随机点名系统让课堂互动率提升 50%。刘宏阳老师使用希沃白板在上课时将提问环节、课堂练习部分与学生熟知的游戏相结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趣味性。张佳老师利用AI虚拟实验室模拟天体运动、电磁感应等抽象物理现象,通过3D动画展示粒子碰撞、机械波传播过程,将抽象物理概念可视化。凌鸣老师和郭换青老师则用 AI 模拟 "浓硫酸稀释" 等危险实验,既保障安全又保留实验原理解析。刘丽老师借助AI题库系统,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自动推送分层练习题,精准匹配受力分析专项训练。
教研组长张俊老师主持“AI赋能教学动员会,她指出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当下,在理化生教学中运用AI可从多维度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通过AI技术与学科特点结合,既能突破传统教学中的抽象概念理解难点,也能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核心素养。
政史地组:时空穿越课堂,素养培育有妙招
政治学科韩明新老师运用AI辅助时事热点分析,快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的政治事件,并生成相关的分析报告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政治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历史学科张鹏展老师和张鑫老师通过AI数字人扮演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等,与学生进行对话互动,讲述历史故事和事件,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讲解《秦朝的统一》一课时,AI数字人秦始皇详细介绍了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政治制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面对面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刘上君老师通过AI - GIS,能够将地理数据以直观的地图、图表等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
教研组长侯国雨老师在“AI赋能教学策略”的讨论会上,鼓励教师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AI技术与政史地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挑战与突破:在探索中校准,在实践中精进
尽管 AI 赋能成效显著,老师们也直面挑战:技术操作门槛高、虚拟实验与真实操作的平衡、课堂节奏把控等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已启动 "青蓝工程 AI 专项",由各教研组的骨干教师牵头培训;理化生组正在开发 "AI 模拟 + 实物实验" 的混合教学方案;语文组则建立 "AI 工具使用白名单",确保技术应用不偏离人文内核。
语文首席教师工作室主动作为,要求以 “每周一训一研讨” 为节奏推进;固定时段开展 AI 教学工具实操培训,手把手教老师们掌握技术;同步组织课例研讨,聚焦 AI 融入课堂的实践路径。并且明确硬任务 —— 每周语文组公开课,必须有 AI 实操课落地呈现,以 “训 — 研 — 用” 闭环,推动 AI 深度赋能语文教学,让技术真正成为课堂提质的 “助推器” 。
四、未来展望:让 AI 之光照亮乡村教育沃土
从语文组 "AI 诗词意境可视化" ,到数学函数的乡土情境化,再到政史地组 "数字人情境教学",皇后乡初级中学的探索印证:AI 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赋能乡村教育的温暖力量。正如王玺校长所言:"我们要让 AI 成为连接乡村学生与广阔世界的桥梁,既提升教学质量,更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工作室引领:从实践标杆到生态构建,赋能教育新未来
语文首席教师工作室的探索实践,不仅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创新样本,更形成了 "专业引领 — 资源共享 — 协同发展" 的教研生态。工作室通过建立跨学科 AI 教学共同体,定期组织 "AI + 学科" 融合课例研磨,推动数学组 "梯度练习生成"、英语组 "语音识别训练" 等特色模式的标准化输出。工作室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的突破,更要成为全校 AI 教学的 ' 孵化器 ',让每个教研组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AI 赋能路径。"
南召县皇后乡初级中学正以工作室为引擎,驱动 AI 技术在乡村课堂的深度扎根。这种 "以点带面" 的探索模式,既彰显了首席教师工作室的专业引领力,更印证了教育创新在基层学校的蓬勃生命力。
(通讯员 郑广燕 张国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