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举办“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学术沙龙活动
为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探索AI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025年6月27日下午,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在E2503会议室顺利举办“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由学校科研处主办,计算机工程学院承办,并邀请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立哲科技有限公司等业界领先企业代表参会,共同搭建一个学界与业界深度对话的产教协同创新平台。党委书记、校长贺海鹏出席活动并致辞。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院长及师生代表参加活动。活动由计算机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大数据教研室冯灿锐主持。
贺海鹏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代表的技术正以“AI一天,人类一年”的惊人速度重塑教育生态,人工智能已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是推动教育范式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引擎。面对“AI加剧教育焦虑”的时代挑战,他强调,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必须主动拥抱这场教育革命。这不仅是对技术浪潮的必然回应,更是服务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担当。他代表学校提出三大战略方向:一是以“破局思维”重构教学范式。打破“技术焦虑”与“路径依赖”,将AI深度融入课程图谱建设,推动教学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建构”跃迁。二是以“系统思维”推进产教融合。借鉴业界前沿经验,加快建设“AI+专业”实训平台,让真实的产业场景成为课堂教学的“活教材”。三是以“人本思维”坚守教育初心。深刻认识AI是“赋能”而非“替代”,始终锚定“不负学生”的育人本质,让技术为个性化成长和终身学习插上翅膀。他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并非选择题,而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存命题。学校已将“AI+教育”纳入发展规划,人工智能课程已纳入全校通识必修课体系,并将启动教师AI能力提升计划。他期待以本次沙龙活动为起点,凝聚全校共识,以技术赋能教学,以创新驱动发展,共同书写智能教育时代的新篇章。
在交流发言环节,四位来自产业界和校内的专家分享了前沿洞察与实践案例。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鹏飞作了题为“AI+产业场景重构能力图谱,赋能高等教育探究式学习”的报告,聚焦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动态能力图谱技术,生动解析了产业变革对人才能力需求的重构。他提出的“四链融合”模型,构建了“能力图谱动态绘制、人才需求精准感知、培养方案持续优化”的闭环体系,为贯通“课堂探究、产业实践、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桥梁,有效推动探究式学习从理念走向实践。河南立哲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冬冬作了题为“AI智能体在IT类教学和培养的案例实践”的报告,直面“AI重构工程师能力模型”的挑战,分享了IT教育领域的智能化实践。他通过智能体代码审查、AI面试评测系统等真实案例,揭示AI工具已能高效处理大量初级编码任务,但“技术解决方案能力”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同时,他展示了基于AI大模型的个性化简历优化和学情分析系统,为精准教学与就业指导提供了新思路。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王安奇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探索”的报告,系统演示了教育大模型在课堂内外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包括Kimi+辅助数学推导与PPT制作、利用文心智能体平台构建的“VC++课程助手”“教务助手”和“招生精灵”等智能服务体。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知识获取效率,更实现了从知识检索到智能服务的功能跨越,展现了AI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巨大潜力。质量监测与评估部部长张菊芳作了题为“AI赋能教学设计,不负学生不负己”的主题报告,从教师角色转型视角出发,分享了如何利用AI工具赋能教学全过程。她详细介绍了AI在学情精准分析、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资源智能生成以及评价反馈机制完善等方面的应用,强调技术如何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减轻事务性负担,从而更专注于“学习设计师”的核心价值,最终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双赢。
现场互动环节,气氛热烈,与会教师、企业代表和专家们围绕AI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落地、面临的伦理与适应性挑战、未来发展趋势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坦诚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碰撞出诸多有价值的观点。
科研处副处长张勤在总结发言中高度凝练了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的三大核心共识。一是范式之变,AIGC正深刻重塑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二是产教之融,基于能力图谱的深度耦合,实现了课堂知识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使探究式学习真正落地生根,能力图谱成为课堂与产业间的高效转化桥梁;三是角色之转,教师正加速从“识传授者”向“学习设计师”转型,AI则从辅助工具进阶为不可或缺的“教学伙伴”,人机协同的新生态正在形成。
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苏继斌代表学院为受邀嘉宾颁发聘书。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的顺利举办,有效活跃了学术氛围,搭建了校企协同创新、跨学科思想交融的宝贵平台,不仅深化了广大教师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理解与认识,启发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路,而且标志着学校在探索智能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整体办学水平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省内应用型高校应对智能教育时代挑战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样本。
(通讯员 巫文广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