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工幼儿园萌宝零距离接触“国家宝藏”
郑州教育信息网
2018-05-19 11:09:02

孩子们与国宝“贾湖骨笛”亲密接触

你们猜猜骨笛有多少岁了


孩子们与国宝“妇好鴞尊”亲密接触


孩子们与国宝“云纹铜禁”亲密接触


精湛的铸造工艺让孩子们叹为观止


每一件藏品都值得细细品味


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四神云气图”


找一找,都有哪四神?


它被称为“敦煌之前的敦煌”


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述文物的故事


齐聚博物馆大厅,共庆国际博物馆日


跳起舞蹈“我们和阳光在一起”


经典诵读《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博物院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体验课程:“倾听鸮尊的故事”


我们来看一看它精美的纹饰


“鸮尊”已经变成了萌哒哒的玩具,飞入寻常百姓家


你们也来摸一摸吧


绘画活动“”我的博物馆记忆“


瞧我画的”云纹铜禁“


我来画”四神云气图“


合影留念
为了让孩子们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博物院成为孩子们学习的第二课堂。让孩子们在这里轻松愉快的学习,增长见识。2018年5月18日,郑州市教工幼儿园全体大班孩子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走进河南省博物院,探寻中原文化,零距离接触“国家宝藏”。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和了解家乡的文化及发展,更是对孩子社会领域教育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践。
走进博物院,这里丰富精致的收藏品,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孩子们惊叹不已。河南省博物院的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了四件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们分别是: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表现商代非凡的铸造工艺和超绝设计思维的青铜器——妇好鸮尊;春秋时期运用精湛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制成的青铜器——云纹铜禁以及具有“敦煌之前的敦煌”之美誉的“四神云气图”。志愿者通过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使一件件文物变的活泼生动,通过互动与提问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骨笛,七孔,制作规范。经动物学家鉴定,其所用骨管多是由鹤类的尺骨制成。骨笛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推翻了“七声音节西来说”的定论,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奇迹”。“你们知道吗,这件云纹铜禁出土的时候是一堆碎渣渣,是王长青老先生与王琛采用整形、加固、补缺配件、大焊、铸接、粘接、着色、作锈等多种修复方法,历时近3年,才使“云纹铜禁”修复完成。”孩子们安静的倾听着老师对文物的介绍,惊叹万分。还不时的与志愿者互动提问:“老师,我想知道这个骨笛可以吹响吗?”“老师,云纹铜禁是干什么用的啊?”
牵手历史, 传承文明;走进河博,快乐你我!庆祝仪式开始了,孩子们用经典朗诵和韵律舞蹈的形式共同庆祝国际博物馆日。“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当中,我有着宝石般的黑色的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当孩子们朗诵的王怀让的作品《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首经典诗歌在博物院上空响起,孩子们的一张张小脸上有憧憬、有期望……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连忘返。“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鸮,俗称猫头鹰,被商人视为军队的保护,妇好鸮尊是一件酒器,威武的鸮鸟,繁缛的花纹……”庆祝仪式上,博物院特地邀请了专业的老师为孩子们讲解河博的镇馆之宝“妇好鸮尊”的前世今生,随着老师精彩的讲解,孩子们看的意犹未尽。孩子们说:“这是会喝酒的猫头鹰。”“这是从我老家安阳挖掘出来的宝贝!”……
博物馆不是简单用来“逛”的,只有具备一个深度思考的大脑和一双发现精彩的眼睛,孩子们才能从博物馆参观中拥有最大的收获。活动最后,在老师们的精心安排下,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我的博物馆记忆”,你瞧,有了与国宝的“亲密接触”,这些文物在他们的笔下得以生动的再现:有的孩子清晰地画出了“贾湖骨笛”的七个小孔,有的孩子生动再现了“妇好鴞尊”身上美丽的纹饰,有的孩子将“四神云气图”上的青龙画的体态矫健,逶迤磅礴……
据悉,为了活动能够更好地组织与实施,大班组全体教师一同进行教研和讨论,商讨活动方案和流程。并提前前往河南省博物院进行实地考察和负责人对接,了解河南省博物院入选《国家宝藏》的三大国宝的历史文化,为接下来的参观活动做知识铺垫。也正是有了这些前期的准备,在展厅里和孩子们互动交流时,他们才能根据艺术品的外形特征判断其性格,能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问题提出质疑;能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和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建立链接,在对比中学习。
博物院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同,这里不仅仅是旅游景点,更是孩子们终身学习的场所,老师们表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贯穿于儿童的感知实践过程中,要让孩子在生活中了解、感知中华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与众不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实感受到做一名中国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