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名师王美阁: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在梨乡宁陵的教育沃土上,她三十年如一日,将青春与智慧浸润在语文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她以教研员的身份深耕教研,托举着无数教师的成长;她以课题管理者的视角,用科研的星火点亮教育的远方。
她就是王美阁,宁陵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中原名师,省教师教育专家,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主持多项省级教研课题。
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再到课题管理者,王美阁的三重身份恰似教育的三重境界:传道、解惑、求索。
深耕语文:
三尺讲台育桃李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三十年前,当王美阁第一次站上黄岗乡中的讲台,便将于漪先生的这句话镌刻在心底。1998年,她调入实验中学后,更是登高望远,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她深知,语文课堂不是知识的搬运场,而是生命相遇、思想碰撞的精神家园。
在她的课堂上,每一篇课文都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授《背影》时,她设计 “为父亲写一封家书” 的活动,让学生在读写交融中感悟亲情的深沉;讲解《岳阳楼记》时,她带领学生绘制 “迁客骚人情感变化图”,将抽象的古文转化为可视化的思维路径。这种 “以学生视角打造有‘生’课堂” 的理念,让语文学习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一场充满温度的心灵之旅。
“学生现在哪里?我要带他们去哪里?如何知道他们是否抵达?”这三个问题,是王美阁备课的起点与终点。她将“教学评一体化” 贯穿课堂始终:课前通过问卷精准把握学情,课中以思辨性问题激活思维,课后用个性化作业检验成效。在《学会记事》的教学设计中,她通过 “范文批注—片段练习—全文创作”的阶梯式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能力跃升,这节课最终荣获了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
“读写共生”是她孜孜不倦的追求。读时品语言之美,写时悟结构之妙。一名学生曾在作文中写道:“文字是种子,王老师教会我们如何让它在心里生根。”而她只是微笑:“语文的终极使命,是让每个灵魂都能在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光。”
聚力成团:
教研沃土培新苗
担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后,王美阁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引领教师教”。她深知,教研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是与教师共研共进的陪伴。
一次集体备课时,她抛出“四点追问”——目标是否清晰?路径是否合理?评价是否科学?三者是否协同?教师们恍然:备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匠心雕琢每一堂课的生命力。这种 “贴着地面做教研”的方式,让教师们豁然开朗:原来备课可以如此生动。一位年轻教师感慨:“在这里,我们不是‘被培养’,而是一起生长。”
“教育是一群人的奔赴,心聚成团,方能共绽芳华。”作为“王美阁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的主持人,她努力践行 “123 策略”:以价值引领为根本,通过 “同课异构”“专题研讨” 等活动提升教师素养;融合常态教研与网络教研,打破时空限制共享优质资源;推动工作室、校本教研、个人自主发展三维联动,形成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工作室成立至今,成员中 3人获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2人获评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成为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但王美阁始终清醒:“荣誉只是路标,真正的使命是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摆渡人’。”
科研探知:
贴着地面的“研究者”
“课题研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贴着地面寻找答案。”王美阁以 “小说读写教学”为切口,用数据代替感觉,用案例支撑理论,将教学实践转化为科研课题。她主持的省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小说阅读教学设计研究》,通过分析学生阅读中的 “浅表化”“程式化” 问题,提出 “情境化任务驱动”“批判性思维培养”等策略,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教学模式。
在课题研究中,她坚持“用数据说话”。通过对 2000 份学生作文的分析,她发现“细节描写缺失”是写作的共性问题,于是开发了“五感观察法”“矛盾冲突法”等微课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习得写作技巧,这些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
“科研的价值不在于论文发表,而在于让教育更有温度。” 她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 “名著阅读校本化实施”研究,将《水浒传》《儒林外史》等经典与地域文化结合,开发出 “商丘名人志”“宋文化探究”等特色课程。这种“贴着地面做研究”的态度,让科研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引擎。
三尺讲台,三十载春秋,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从课题管理者到中原名师,王美阁始终以“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初心,在语文教育的田野里深耕细作。正如她在工作室愿景中所写:“师德铸魂,从经师走向仁师;专业固本,从研修走向研究。”
“教育的路,要贴着地面走。”这是她的信条。她说自己像诗人袁枚诗中的苔花,虽小却执着地开;而旁人看来,这朵如米小的苔花,已在教育的舞台上绽放出牡丹般的绚烂光彩。
(通讯员 闫占廷 徐华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