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级中学:学习《“钮扣”的启示》 赋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近日,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级中学召开教师专题会议,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钮扣”的启示》这一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钮扣”的启示》这篇对教育工作有着独到见解的文章,是淅川县教体局局长章笑同志35年前作为教师时发表在《教育时报》上的作品,即便历经岁月,其教育理念至今仍闪耀着智慧光芒,对当下教育教学工作极具指导价值。
《“钮扣”的启示》以一个刚入学小朋友捡到钮扣后“拾物交公”的曲折经历为切入点。小朋友遵循老师教导,在试图上交钮扣的过程中,遭遇班主任、周老师以及大队辅导员的互相推诿,最终“拾物”未能成功交“公”。这一事件看似微小,却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部分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思想与方法层面存在的弊病。文章有力批判了一些教育者以物品价值高低来评判学生品德行为的错误观念,他们往往对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够重视,却忽略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细微举动都可能是品德养成的关键节点。同时,文章也深刻揭示了空洞口号式教育在实际育人过程中缺乏影响力的现实困境。
在专题学习会议上,教师们围绕文章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讨论,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深刻反思日常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学习,大家明确获得了诸多重要启示。
首先,教师们认识到必须高度重视品德教育细节。在学生品德培养的道路上,不能因物品价值高低而区别对待学生的拾金不昧等行为。无论是一枚小小的纽扣,还是价值更高的物品,背后都映射着学生纯洁美好的心灵,都应得到珍视与呵护。教师要从这些细微之处着手,精心培育学生的品德,为他们的心灵成长筑牢基石。
其次,教育需紧密贴合实际。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考量学生的情感、思想以及知识基础,将理想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无缝衔接。摒弃以往空洞、抽象的口号式教育,真正让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点滴,让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切实感悟教育的力量,从而实现教育的落地生根。
再者,要遵循教育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独特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教育工作应从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问题切入,开展生活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共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此次专题学习会议,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教师们纷纷表示,将以《“钮扣”的启示》为指引,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优质、更贴合实际的教育服务,助力学生在品德与学业上实现全面发展。
(通讯员 王新 刘玉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