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新野县前高庙乡张刘营学校:五育融合新课堂 多元活动促发展
近日,张刘营小学的“创客空间”里总是一片欢腾。在葛铭钥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化身“小小工程师”,用千余块积木搭建出桥梁、风车、火箭等模型。三年级学生丁钰轩正与组员调试“斜拉桥”的承重结构:“我们试了三次才成功!葛老师说,倾斜的桥塔能分散压力,就像课本里学的赵州桥原理。”活动还融入数学测量、物理平衡等知识,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理解抽象概念。校长李军彦表示:“积木不只是玩具,更是打开思维的工具。我们计划举办全乡模型竞赛,让创意‘活’起来。”
走进张刘营学校的“萤火虫书吧”,徐若冰老师正带领学生开展《草房子》共读会。孩子们围坐在蒲团上,用方言演绎角色对话,还将感动片段绘成连环画。三年级学生刘珂薇举着自制的“桑桑帽”分享:“我学桑桑夏天穿棉袄,才懂得坚持梦想有多酷!”学校同步推出“图书漂流”行动,每名学生捐赠一本旧书,换取“阅读存折”记录成长足迹。如今,走廊转角、操场树荫下随处可见“小书虫”,书香浸润校园每个角落。
在张刘营学校的“青青植物角”,学生们亲手播种的菠菜、薄荷、太阳花正茁壮成长。科学教师徐若冰将劳动教育与自然观察结合,指导学生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自动浇灌装置,每天记录植物生长数据。二年级学生王欣怡的观察日记里写着:“小番茄苗第三天冒出两片‘小耳朵’,原来叶子出生也要‘排队’!”孩子们还成立“护绿小队”,定期为班级绿植修剪黄叶、自制有机肥。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照料菜园,连挑食的习惯都改善了。
据李军彦校长介绍,前高庙乡张刘营学校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将课后服务与农耕文化、非遗传承结合,开发出秸秆编织、节气厨房等特色课程。“我们拒绝‘一刀切’托管,而是用有趣、有用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如今,全校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8%,家长满意度调查中,“孩子更爱上学了”成为高频反馈。
放学铃声响起,张刘营学校的植物角仍围着一群“小园丁”,积木工坊传来阵阵欢呼——当教育回归生活,当知识邂逅实践,这片乡土上的课后时光,正绽放出别样光彩。
(通讯员 葛铭钥 徐若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