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课堂新气象 送教下乡学真经——淅川县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送教下乡活动在寺湾镇小举行

河南省教育网 2024-10-16 17:43:54

为检验本期来学校落实新课程标准带来的课堂教学新气象,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课堂教学差异,提高寺湾镇广大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10月16日上午,淅川县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送教下乡活动在寺湾镇小举行。淅川县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张伟臣、姚倩莅临寺湾校区参加活动。

本次小学语文送教下乡活动共有两项流程,首先利用第二节、第三节时间分别听取了来自淅川县第三小学杜庚老师四年级《精卫填海》一节课和淅川县金河镇小翟潇玉老师六年级《桥》一节课,接着进行评课。

杜庚老师执教的《精卫填海》一课从温故旧知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其它神话故事后,提炼出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然后进行学习方法迁移,启发学生要按照刚才指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接着,杜老师出示“导学单”,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便开始自学了。自学后,学生们把自己还没弄懂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紧接着杜老师便组织学生进行了“展示汇报”,各组代表报告了学习情况。杜老师对大家都不明白的问题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引领孩子们沉浸在神话的世界里,在读中感悟文本特点、在读中明白故事寓意、在读中内化道理启示。德育渗透做得好是课堂的精彩之处,杜老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看图片、听配音、观视频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精卫的品格,受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怕吃苦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做一个拥有精卫精神的人,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翟潇玉老师展示的《桥》一课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她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以构建学习任务群的形式驱动整节课的教学。本单元是小说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翟老师紧扣小说三要素,通过“理一理情节——找一找环境——品一品人物”的流程组织本课的教学,教会学生找到小说的阅读密码。她精心设计两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找句子、说理解、谈感受中感悟文本,感受人物形象,紧紧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采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好了课文,读出了语文的本真味道。小组讨论后的“展示评价”也是本节课的亮点。围绕学习任务让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孩子们自信地走上讲台,有的读句子,有的谈感受,还有的情境表演,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课堂在此时达到了高潮。翟老师还注重拓展阅读,书本内容完成后向学生们推荐了课外的小说阅读,进一步巩固了学习成果,也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在大语文观指引下孩子们沉浸书海,乐此不疲。

在评课环节,来自寺湾镇小的高玉杰老师、孙炯老师,西簧乡小的孙老师进行了评课,淅川县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张伟臣、姚倩作了精彩点评并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做了阐释和分析。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精神,紧扣标准中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去培养学生,认认真真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这样学生才能轻轻松松学语文。

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局限于某种模式,把自己的课堂束缚在模式的笼子里,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死。而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节课只需重点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展示汇报这三个核心环节即可,其他环节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增加和删减,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这就是一节好课。

语文课要着力构建学习任务群,这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我们要小步快走,以任务群带动学生学语文,要像大学教授一样研究语文、教好语文,让语文课堂听到琅琅书声,看到唇枪舌剑,读到精彩文章。

教而不研则浅陋,研而不教则空虚。半天的送教下乡活动结束了,参加活动的教师们意犹未尽,还在热烈地讨论和激烈地争论中,久久不愿停下。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消化吸收今天的教研成果,把学习的收获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争做研究型教师,用我们的辛苦付出换来语文教学的新天地、新境界。

(通讯员 朱洪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