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作用大 提升素养明方法——新野县中小学学习《新华字典》与提升学生素养座谈会在文府书院成功举行
“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小小的字典,是知识的源泉,它承载着华夏文明中最璀璨的瑰宝。为了激发新野县教师学字典、抄字典、读字典、用字典的热情,培养学生与字典交朋友的好习惯,提高学生运用字典的能力,今日,一场探讨《新华字典》学与用的座谈会在新野县文府书院隆重举行。
来自北关小学、汉华小学、城郊乡一小等8所小学、沙堰镇中、文府书院的25位语文教师齐聚文府书院党建室,参加了这次研讨交流的盛宴。新野县教研室的高贤臣老师陪同参加了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由原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中语室主任、商务印书馆阅读推广中心的孟素琴老师主持。
座谈会首先由4位《新华字典》“先行者”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文府书院的宋会华老师从2023年9月4日开启《新华字典》的学习模式,到2024年4月15日抄写完《新华字典》,历时7个多月,4本书写工整、圈点批画的摘抄笔记里见证着她坚持的喜悦与收获。文府书院的刘会霞老师虽然开启学习的时间较晚,但她读抄结合,现已读完五百多页,她说她相信坚持的力量。北关小学的张静老师自2023年9月4日起,一边读字典,一边抄字典,她忙并快乐着,如今她的字典学习也接近尾声。城郊乡的张俊霞老师采用录制音频的方式,每天读《新华字典》10-30分钟,字字清晰,声声入耳,朗读声里传递着学习的无限乐趣。4位老师的经验分享鼓舞着参会的其他老师,更加坚定了她们追随《新华字典》的脚步。
小小字典,作用大。孟素琴老师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求学、工作、生活的经历,畅谈了她与《新华字典》的深厚情意以及《新华字典》给她带来的深远影响,她反复强调:“《新华字典》不仅是工具书,更见证着汉字表义的发展脉络,折射着汉字里的中华文明之光。”她鼓励老师们带领班级孩子用好《新华字典》,一点一滴积累,助推孩子们走进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
接着,老师们研讨了学习《新华字典》面临的困难和唤起老师们学习字典积极性的方法。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老师用“挤”轻松战胜读字典没时间的难题,有的老师用“爱”激发内驱力克服坚持力不足的难题,还有的老师用抱团行动点燃学习的热情。交流结束,12位老师自觉加入到了学习《新华字典》的行列中,她们高举的手势成了座谈会中最美的风景。
《新华字典》已成为教师自觉提升专业素养的必需,如何让《新华字典》助力汉字的学习、语文课本的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从热爱汉字到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了座谈会一个重中之重的议题。孟素琴老师抛砖引玉,城郊乡的南芳老师率先讲述了她和孩子们随文识字的案例,城郊乡的李倩老师分享了班级中的1个嗜书如命的学生带动全班阅读的感人故事,汉华小学的裴丽敏老师讲述了她用字典带领班级孩子识字、阅读的心路历程,城郊乡的齐赵楠老师回顾了她和孩子们快乐识字、扩大识字量的美妙体验,文府书院的李进老师介绍了她参加省级网络培训中安阳的识字教研先进经验。
小小字典不可少,识字阅读离不了。孟素琴老师还给参会老师布置了《新华字典》的提升任务,她鼓励老师们找准研究、实践的方向,力争让《新华字典》的学习再上一个新台阶!
最后,沙堰镇中的李安心校长激动地分享了他的参会感悟,县教研室的高贤臣老师做了总结发言。
字典朋友无声,开启精彩人生。此次《新华字典》研讨交流的火花碰撞,不仅加深了老师们学好、用好《新华字典》内涵的理解,更为他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相信每一位老师都能带领班级的孩子们多多借助字典,为阅读、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去遇见更广阔的汉字世界!
(通讯员 宋会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