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博望镇中心小学开展寻访家乡文化实践活动
南阳市的博望镇历史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火烧博望坡、望梅止渴、牛郎织女等典故或传说皆发源于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2024年4月12日,方城县博望镇中心小学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进三国故地,探寻家乡文化”为主题的寻访活动。
一路上,孩子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踏着愉快的步伐,欣赏着沿途的美好风光,一路欢歌笑语,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第一个目的地—张骞桥。这是一座三孔石桥,西边桥头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汉博望侯张骞封邑”几个字。两侧的桥栏上,用青石镌刻着36幅仿汉画石刻,内容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传说这座桥始建于汉代,历史上经过几次翻修,唐朝尉迟敬德在这儿驻军时,曾对此桥大修过一次,所以老百姓也叫它敬德桥。孩子们抚摸桥栏杆,观看桥下的青石板,探讨着桥的构造,诵读桥边石碑上的碑文,访问当地的居民,获得了不少关于桥的历史知识。
过张骞桥沿博望老街继续向西穿行一段距离,再向西北折去,同学们就来到了一步三眼井的所在地。只见井口上方盖着一块圆石,圆石上面凿有品字形的三个圆洞,每个圆洞都能容一只水桶进出打水。因为年代久远,三个圆洞边缘都被井绳磨出了深深的印痕。红领巾讲解员为大家诵读碑文,使同学们对这口颇有历史渊源的井有了更多的了解。
队员们寻访的第三站,就是三国时代火烧博望坡留下的历史见证——柘刺树。在通往南阳的古驿道旁,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博望坡”三个镏金大字,碑上刻着两段历史记载的碑文,悠悠诉说着一千八百年前那场名扬古今中外的火烧博望坡的著名战事。 石碑向西有条小路,通向田野里的古树。队员们观古迹,读碑文,访历史,一路下来,才发现原来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是那么雄浑与厚重、传奇与神秘。
本次红领巾寻访家乡历史遗迹的活动,不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对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认识,增强了对家乡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我们期待他们怀揣荣耀,坚定向前,书写属于家乡、属于他们的绚丽华章!
(通讯员 董国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