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荆紫关镇四小:听课评课常态化,落实课堂助成长

河南省教育网 2023-12-07 10:02:27

为了使教师更准确、有效地理解和把握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及内容,促进荆关四小教师更好地利用新教材开展教学工作,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荆关四小在周四上午第一节举行六年级语文听课、评课活动。

本节课是由六年级刘智超老师讲授《伯牙鼓琴》一课。《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讲的是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课文总共四句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伯牙和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

刘老师结合单元导读和语文要素开启课堂学习,一曲《高山流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简单介绍乐曲的相关知识后自然而然地引申到“琴仙”——伯牙,进入课文的学习。这篇课文选自《吕氏春秋》,语言简洁,余味悠长,文字本身富有音韵美与画面美,这样的美感需要在音准句顺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方能体会。其次,文言文读准节奏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理解文意的过程。在课堂上,无朗读,不语文。刘老师以读代讲,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朗朗读书声重现课堂,一步一个脚印的让学生从不同层次的朗读中领悟到阅读的快乐,感受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读,还要感受文本背后的含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刘老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们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位身份如此悬殊的人最终会成为知音。他引导学生聚焦句子“方古琴而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想“太山”“流水”的画面,去揣摩音乐所描述的画面,并进一步反向揣摩伯牙可能会弹奏什么样的音乐,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从听懂音乐到理解内心的志向,让学生更深入的感受音乐表情达意的魅力和知音的真正内涵。由此学生也就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绝望与悲痛从而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知音、知心、知志、知己的情谊。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课后参与听课老师及时进行了交流,各抒己见,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听课、评课常规活动不仅提高了四小教师的凝聚力,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四小教师将持续学习新课标理念,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谱写教育教学新篇章。

(通讯员 刘智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