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香花镇实验小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之芒种篇

河南省教育网 2023-06-06 11:03:17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2023年的芒种是在6月6日六点十八分。
 
  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芒种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农历书说: “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
 
  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香花镇实验小学德育处组织全体师生分别学习了芒种节气的知识、民俗和饮食养生等方面的知识。
 
 
  民俗特点:
 
  嫁树
 
  芒种是农忙季节,在山西荣河开始收获大、小麦,当地人称之为“农忙”。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秀女出房。”因此在此节气,妇女也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而在河北盐山则是在“芒种”这天有“嫁树”的习俗。就是用刀子在枣树上划几下,寓意可以多结果实。
 
  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饮食养生:
 
  1.多补水,要午休芒种
 
  中国有些地方有谚语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这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这个时节的懒散。医生提醒,首先要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夏日昼长夜短,午休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时气候开始炎热,是消耗体力较多的季节,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水。
 
  2.勤换衣,勤洗澡
 
  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阳热”易于发泄。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洗浴以药浴最能达到健身防病之目的。
 
 
  饮食宜清淡
 
  饮食调养方面,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告诫人们食勿过咸、过甜。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能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地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功能的食品。
 
  农谚:
 
  芒种忙,麦上场。
 
  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
 
  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不雨直干。
 
  吃了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机、畜、人,齐上阵,割运打轧快入囤。
 
  推车不用教,全靠屁股摇。
 
  两腿拉得宽,屁股摆得欢。
 
  平路怕后沉,上坡怕前沉,下坡载重难驾稳。
 
  小麦选种在田间,弄到场里就要掺。
 
  选种忙几天,增产一年甜。
 
  若要种子选得好,秆粗、穗大、籽粒饱。
 
  秆黑粉,不抽穗;散黑穗,不长粒;腥黑穗,粒腥味。
 
  麦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风刮。
 
  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
 
  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
 
  麦收九十九,不收一百一。
 
  麦熟九成动手割,莫等熟透颗粒落。
 
  黄熟收,干熟丢。
 
  麦收要紧,秋收要稳。
 
 
  芒种的诗:
 
  1.《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唐朝·元稹
 
  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鷃鸟往来声。
 
  淥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2.《伊犁记事诗·芒种才过雪不霁》清朝·洪亮吉
 
  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
 

 
  二十四节气芒种的专题学习,使香花镇实验小学全体师生知道了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讯员 申华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