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二小:传承优秀文化——品味楚风雅韵
河南省教育网
2023-05-08 11:51:57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历是最好的学习,研学是最美的相遇。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的成长与发展,讴歌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5月7日,荆紫关二小组织百余名师生开展“传承优秀文化——品味楚风雅韵”研学活动。
早上7点,迎着国旗,在嘹亮的国歌中,此次研学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随后,校长徐金瑞阐述了研学活动的意义,号召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磨炼自己,提升自己;学校德育处对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强调了活动纪律,要求每一位学生将这次研学之旅的成果内化于心,外表于行,真真正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范蠡公园,学生们沿着绿荫曲径,拾级而上,山脚到山顶,自然山景与人文风景相得益彰,鸟鸣嘤嘤,婉转动听,欢歌笑语,和谐美好。沿途中,学生们观看商圣范蠡像、王子午鼎,拜佛商圣祠,瞻仰观赏西施像,让人想起了范蠡与西施的凄美爱情故事。


在淅川县博物馆,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有序地参观了楚国青铜艺术、淅川历史文化等展厅。近500余件的文物、图片让孩子们应接不暇,展品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这些对他们来说既陌生又新奇,讲解员细致的讲解,孩子们听得有滋有味,仔细观看每一件文物,详细阅读文字记载,还不时举手向讲解员发问,默默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想。

在一件件馆藏文物的广阔时空里,同学们怀揣着敬畏之心,向历史敬礼、向文明鞠躬。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归属感。杜诗尧同学说:“从来没有这么全面的了解过淅川的历史,我对自己的家乡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我为自己是淅川人而骄傲。”余向东同学说:“与历史课本上的文字不同,这里的历史是如此的鲜活和生动。我们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物,传承好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朋友们还进行了文物益智拼图和拓片体验活动,一张张拼图,化整为零,观察、拿起、尝试、放下……在孩子们的一双双巧手下,原本凌乱的拼图碎片开始一点点成型,为每一件文物找回了它们自己的“家”,在拓印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系统学习了拓包、毛刷等各种拓片制作工具及使用方法,并亲自动手体验,上纸、捶拓、上墨,通过多次练习慢慢掌握技巧,当一幅幅黑白、红白的拓片作品竞相完成时,他们的脸上再次洋溢欣喜的笑容。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梦里故乡,它的占地面积有240亩,由古树景观群、移民民宿古村落、南水北调讲所三部分构成。讲解员带领全体师生为大家讲解了这些从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内抢救移植的古树群,树种50多种,共计1002棵,树龄均上百年,大的达到上千年。有被誉为"植物熊猫"的千年银杏、有被称为"神树"的千年黄棟树、也有被称为佛教圣树菩提树的梭罗树等;国家保护的珍稀名贵古树300余棵。这些树木承载着库区移民世世代代的记忆,记载着祖祖辈辈流传的故事,寄托着移民心中对故乡故土及先祖和一草一木的眷恋,成为了库区移民历史文化的缩影之一,同时也是研究自然史的重要资料,记载着河南的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变迁,为美化景区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还有很多古建筑的由来……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同学们都在连连赞叹。大家都越来越迈不动步伐,在园中流连忘返,不舍离去。

参观结束后,徐校长进行了总结讲话,希望同学们深刻认识和把握本次研学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撰写研学报告,充分将本次研学成果与历史课程学习相结合。她强调: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淅川县有远古文化的灿烂辉煌,是楚文化发祥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全国移民大县、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商圣范蠡家乡故地,每一个人都应成为本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传承优秀文化 品味楚风雅韵。本次研学活动观范蠡像、西施像、看淅川文物、听淅川故事,访梦里故乡。通过身临其境的参观、聆听、让学生亲身感受淅川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了解了家乡辉煌灿烂的过去,触摸家乡生生不息的脉搏。传承家乡美德,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结, 激发了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坚定了文化自信和建设美好淅川的宏志,真正让淅川这方水土融入孩子们的血脉。
(通讯员 全智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