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路漫漫 “研”途皆风景——郾城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展语文教研活动
携一缕冬日的暖阳,凝一份教育的热忱,同赴一场携手共进的修行。12月3日,郾城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展语文教研活动。
赵元琳老师授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在教学过程中,赵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言文意思;而且通过读课文,讲故事,让学生学会简要复述课文,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这是一篇语言精练,富有韵味的文言文,“读”是最适合这类文本的教学方法。赵老师设计了读好文言文的三个境界,即:读顺、读准确;读出节奏、韵味;读出感情,读出体悟。这样既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也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为深入研读课文作好铺垫。
授课结束,赵元琳老师依据新课程标准,从说课标、说解读、说运用三个方面对本次教研课进行三说解读。柴晓红老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围绕朗读方法,文意学习方法,人物品质三方面进行评课。李伟敏老师依据课标要求、教材解读、学情分析、设计理念、作业展示五个方面分享作业设计。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参与听课教师在做好详细评课记录的基础上围绕本课教学环节,说亮点、提建议,为打造更高水平的课堂献计献策。
孙主任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赵老师设计了“以读为本”的学习活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就是多读多背,积累语言材料。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倡导:多读。只有多读才能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只有多读才能丰富文言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加深文言理解。赵老师的课堂正是以读为本来设计学习活动的。首先,读的形式多。学生自读,指名读,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背诵,乃至讲故事,“读”串联起了整节课。其次,读的目的明确,有层次。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接着要求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来,最后在理解文意后背诵。
关键字词的教学体现出赵老师的智慧。如:教学“戎”字时,板书的课题以“田”字格空出,凸显这个字的重要,进而通过“戎”字的形体演变,理解掌握这个字的意思。如此这般,赵老师轻松突破了文中重要生字的教学。再如,理解“竞走”一词意思,明确古今异义后,结合三年级《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以及成语“飞禽走兽、东奔西走”,加深对“走”字的古意的理解。这样的字词教学有趣高效,体现出教者的智慧。
初冬暖阳万物藏,岁月沉香悦时光。此次教研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当然,风正潮平,自当扬帆远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相信老师们将在今后的教研中不断沉淀自我,同心齐研,向学而教,我们一直在路上!
(通讯员 齐瑞丽 王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