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郾城区李集镇大王小学:教会儿童自救 提高生存能力
为普及儿童应急救护知识,增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掌握应急自救互救的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2024年9月11日,在共青团漯河市委、共青团郾城区委的指导下,漯河立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老师们走进李集镇大王小学,为小学生们开展“教会儿童自救,提高生存能力”生存训练营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巧妙地将学生们分成六个小组,引导他们逐步探索和实践“腹部冲击急救法”“绳结技巧”“毛毯担架制作”“家具防倾倒”“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千斤顶抬升”等6项关键生存技能。活动主要采取了闯关形式,让同学们观摩加实践来学习急救知识。
在“绳结大比拼”活动中,志愿者老师耐心地教会孩子们多种绳结的打法,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绳结技能,学会在生命受威胁、逃生通道受阻时,可利用床单、窗帘绳结逃生自救的技能。
“毛毯担架计时赛”则是一次团队协作能力的极致考验。学生们分组合作,用人偶来模拟真人,利用毛毯迅速制作出简易担架搬运,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千斤顶抬升”环节,志愿者老师用人偶、木块、桌板、重物等营造事故现场,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千斤顶,增强孩子们在紧急救援中的能力。
在“家具防倾倒”活动区,志愿者老师利用道具,让孩子自己动手选择自己认为能固定家具的各种工具去固定,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AED的使用演示”中,志愿者老师利用仿真人模拟心搏骤停的紧急情况,向学生们展示了AED的使用流程和操作步骤,通过实操游戏,掌握这一关键急救技能。
在“腹部冲击急救法”的学习环节中,志愿者老师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操作的动作要领:一手握拳,放在肚脐眼上方两横指的位置,另一只手包裹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冲击患者的腹部,重复动作直到异物排出。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现场演示使急救方法更加简单易学,同学们上手操作更是加深了对腹部冲击急救法的理解。
孩子们在参与式、体验式和沉浸式的游戏互动中掌握了自救互救的小技能。闯关成功后,志愿者老师为同学们颁发通关卡和通过证书。看着同学们自信满满的笑脸,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浅。
随着“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同学们不仅树立了安全意识,掌握了急救知识,还提升了突发事件中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掌握了应急自救互救技能,为校园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撑起了一片安全的蓝天。
(通讯员 赵晓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