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厨师”“美少年模特队”……“新颖”教学让学生学会分享、社交
东方今报
2019-09-10 11:26:16
【体验日记】
体验时间:9月6日上午
体验地点:信阳市第十三小学
体验角色:一年级(2)班班主任(语文老师)
记者体验张新颖老师的日常
干练的短发、得体的穿着,46岁的张新颖已有27年的教龄。常年和孩子接触,使得她依然充满着激情、保持着童心。
在第35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9月6日,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走进信阳市第十三小学,以教师助理的身份,和张新颖老师一起上了一节语文课,近距离观察、体验了作为老师的日常。
寓教于乐 首先养成良好习惯
“这位是东方今报的记者阿姨,她将和我们一起上这节语文课。你们表现好的话,记者阿姨还会给你们拍照,把照片登到报纸上呢!”一年级(2)班的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上午9点,第二节课,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张新颖的课。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跟随张新颖一同走进教室后,不禁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感染。
“左手压书,右手指字”,张新颖在黑板上写下这句话。“腰挺直,屁股坐凳子的一半。”面对刚刚脱离幼儿园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言行举止,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教,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才开学,我不会教孩子们其他的,就是领着他们读书。”边领读,张新颖还关注着每一位同学,不时地纠正学生的坐姿和手姿。
“汤陈晨同学,以后不用家长送进校园,可以自己找到教室了吧。来,请记者阿姨给你贴一个小红花。”“吴东卉一直坐得端端正正的,奖励你一个大拇指贴。”……张新颖在领读了两遍课文后,来了一波“表彰大会”。
记者给受到表扬的学生们贴上了奖励贴,只见学生们坐得更笔直、读得更专心了。得到奖励贴的学生们觉得很光荣,要继续保持;暂时没得到的决定要表现得更好,争取下次得到。
劳逸结合,寓教于乐。张新颖又带领学生们做起了拍拍操。一遍比一遍速度快,在提高孩子们积极性的同时,也带动了全班的气氛。
“我们都跟喜欢张老师!”“她教我们知识,还带我们玩,她的课很有意思!”“她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鼓励我们!”课后,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记者说道。朴实简单的语言,却表达着学生们对张新颖的肯定和喜爱。
一视同仁 用心对待每位学生
正在读书时,卫锦曦同学突然举起了手。张新颖发现后,并没有中断领读,也没有公开询问。而是一边领读,一边走到卫锦曦旁边,俯下身子,侧耳贴向卫锦曦,小声问他怎么了。得知卫锦曦因为生病,夜里呕吐导致现在还难受之后,张新颖问,还能坚持一会儿吗?不能的话,就给家长打电话。懂事可爱的卫锦曦却说,还能坚持。
张新颖的这个小举动令记者深有感触。也许这只是她作为老师,很自然、很平常的一个做法,但着实又是一个很有职业素养的行为。在不知道卫锦曦举手有何事的情况下,既没有影响到其他学生,也保护了卫锦曦的“隐私”和“自尊”。
教室的最后一排坐着的一位男士,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张新颖告诉记者,他是顾本锐同学的爸爸。开学这几天,家长把顾本锐送到学校后,他却一直不愿意离开家长、不愿意进教室。
“可能是依赖性太强了,到了陌生环境,他就不适应、恐惧。”张新颖想了个办法,让他爸爸和他一起进教室上课。课堂上,张新颖也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鼓励顾本锐,同时给了他4个奖励贴,希望下午他就可以不用爸爸陪、独自进教室。
当天下午,张新颖告诉记者,顾本锐在大家的鼓励下,勇敢地自己走进了教室上课。
独特教育 传统文化回归校园
二十七载育人路,张新颖一直在自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追随过名人的教育模式、践行过名师的教学理念、探索过专家的母教理论。
课后,记者又和张新颖聊了她的教学方式和理念。
一校一品牌,一班一品牌。为提高学生们的交往能力,同时又要保证外出安全,张新颖和家长们创意、探索,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组,每组9个人,以组为单位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人少,风险也会降低很多。过去4年多的时间里,一共组织过‘秋游’‘小厨师’‘美少年模特队’‘亲子读书’等100多场活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合作、分享、社交等能力”。
张新颖认为,教育要回归。就在去年11月底,她又在班级里发起“经典诵读”。她带的毕业班学生很多都是“读经典”的受益者。
张语诺一开始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学习。老师和家长都很苦恼。读了一段时间的“经典”之后,他整个人都变得沉稳了,学习也更专心了。还有一些爱捣乱、不听话的学生,读了“经典”后,变得懂事、尊师、更尊老爱幼了。
这学期,她决定要从自己班里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抓起。“我们买的书下周就到了,先从《论语》《大学》开始读。”张新颖说。
■体验心得
“有人把老师比喻成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人把老师比喻成园丁,辛勤地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小时候,我们写作文时,经常会用这些句子来赞美老师。同时,也悄悄地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长大了也要成为一名老师。
隔行如隔山。记者在体验了一节语文课后,才体会到教师的酸甜苦辣。面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要随时变换身份,引导、鼓励他们。也许,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思想、心理,甚至影响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