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学子深耕尉氏沈家村:解码"五星支部"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
2025年盛夏,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支调研团队走进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以《"五星支部"创建与乡村振兴治理效能的联动机制研究—以尉氏县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为例》为课题开启社会实践。这支由硕士、本科生组成的课题队伍,扎根田间地头,对话村"两委"干部、种粮大户与普通村民,用脚步丈量土地,以调研手记记录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一、党建引领:从"支部过硬"到"治理有效"的蝶变之路
沈家村村口,"五星支部创建示范村"的标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村党支部书记在访谈中介绍,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以来,村党组织以"支部过硬星"创建为抓手,构建"三结合"工作法——将党建与农业开发、民生改善、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打造出"1+5+N"治理体系(1个核心支部、5个专项工作组、N个村民自治组织)。
调研团队发现,沈家村创新设立"党员责任田"制度,每位党员联系10-15户村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矛盾调解等事务中亮身份、作表率。2024年,村"两委"通过党员大会决议,引入"党建+合作社"模式,成立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党员带头流转土地700亩,实现"统一耕播、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的规模化经营。合作社负责人感慨:"以前自家种地靠天收,现在党员带着干,机械一响,亩产多了200斤!"
在红色文化赋能方面,村党支部依托有关资源,打造"红色廉洁文化景观路",将廉政标语、村规民约融入墙体彩绘,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法治意识。数据显示,近三年沈家村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信访量归零,获评"开封市平安建设先进村"。
二、科技赋能:智慧农业激活产业兴旺新动能
走进沈家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万亩麦田随风起伏,田垄间埋设的传感器与地头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形成"天地空"监测网络。调研团队通过田间访谈了解到,该村从2012年起分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造:2014年实现"井电配套",解决传统灌溉"靠人力、高成本"难题;2020年引入六种智能灌溉模式,包括滴灌、固定式喷灌、卷盘式喷灌等,其中地下埋管灌溉系统可自动升降,不影响农机作业。
"现在浇地刷卡就行,像给手机充电一样方便!"种粮大户向学生们展示智能电卡,"以前3000亩地浇水要20个人干一周,现在2个人3天搞定,电费还降了40%。"更令团队惊叹的是,2021年大旱期间,该村通过云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精准灌溉使小麦亩产仍达700公斤,较周边非示范区增产30%。2022年河南"7·20"特大暴雨中,村内排水系统两小时内排尽积水,农田零损失,印证了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合作社投资数百万元建设仓储烘干中心,配备色选机、重金属检测仪等设备,实现"从田间到粮仓"的全链条质控。学生们记录:"烘干中心不仅解决了阴雨天气粮食霉变问题,还通过错峰销售使小麦单价提高0.15元/斤,仅此一项年增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
(调研团队走进沈家村田间地头)
三、生态文化双轮驱动:绘就宜居幸福新图景
漫步沈家村,6条东西大街、5条南北大街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门前的分类垃圾桶整齐排列。村主任介绍,该村2019年获评"国家森林乡村",通过"网格化管理+村民自治"模式,将全村划分为7个网格,党员担任网格长,带领村民开展"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现在污水有管网、垃圾有清运,夏天再也闻不到臭味了!"村民指着门前的绿化带说,村里在硬化道路时特意保留树池,允许村民在树下种植蔬菜,既美化环境又满足日常需求。调研数据显示,该村绿化覆盖率达3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垃圾分类知晓率100%。
在文化生活方面,尽管原有百姓大舞台因建设需要被占用,但村民自发形成"夜间健步走"群体,每天傍晚沿村道步行锻炼。村"两委"因势利导,在农闲时节举办广场舞比赛、农技培训讲座,2024年累计开展文化活动12场,参与村民超800人次。
四、青春对话乡土:调研成果为乡村振兴献智献策
在调研中,调研团队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政策文本分析"方法,访谈干部群众、收集政策文件、形成调研笔记。他们发现,沈家村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土地流转后企业管理效率待提升、特色种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等挑战,但村"两委"正通过"小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破解。
团队负责人表示:"沈家村的实践证明,'五星支部'创建不是孤立的党建工程,而是通过组织赋能激活产业、生态、文化等要素的系统治理创新。我们将提炼出'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效能转化'的联动模型,为中西部农业县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从智慧农业的田埂到红色文化的长廊,河大学子用学术视角记录着沈家村的蜕变,更以青春力量参与着乡村的未来。正如队员在实践中所写:"当我们蹲在田间看传感器传输数据,当听老党员讲述支部带领村民改土治水的故事,才真正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沈家村的'五星'之路,既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也是青年学子读懂中国乡村的鲜活教材。"
这场行走在希望田野上的实践,不仅为学术研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更让青年学子在与乡土的对话中,深刻理解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制度优势,也为广袤农村注入了青春智慧与创新活力。未来,随着"五星支部"创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沈家村的治理经验必将在更多乡村落地生根,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篇。
(通讯员 张静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