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地坑院里的技艺对话

河南省教育网 2024-07-13 12:51:58

2024年7月10日,中原工学院“捶草焕新·文化织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当日上午,团队成员抵达三门峡市地坑院,近距离感受并学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捶草印花技艺,并且拜访了该项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秀云老师,开展调研交流活动,进一步了解捶草印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

“捶草焕新·文化织梦”实践团到达三门峡陕州地坑院

朱秀云老师以其精湛的手法,向实践团成员们展示了捶草印花的全过程,生动展现了捶草印花这一古老工艺的魅力。在她的巧手下,手工织布与自然界的草叶相遇,通过细腻的摆放与有力的捶打,一幅幅生动自然的图案跃然布上,引得在场所有学生及参观者连连赞叹。

朱秀云老师工作室

展示过程中,她介绍了这项技艺的历史渊源,捶草印花是黄河流域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选取芊棒棒草的茎叶,将其摆放在纯棉布上,再用木槌以合适的力度敲打,使汁液渗透布料,形成天然的图案,这项技艺不仅体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展现。

古老的地坑院内响起阵阵清脆的捶打声,这是“捶草焕新·文化织梦”实践团一行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捶草印花技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朱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亲自动手尝试,从摆放纹样模板到固定,从挑选叶片和花朵到细致捶打,从明矾固定到颜色越变,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朱老师耐心讲解每一步骤的要领,强调了这项技艺中敲打力度的重要性,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捶草印花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传递。

朱秀云老师指导实践<span style=

朱秀云老师不仅向实践团展示了娴熟的技艺,还提到自己最初做的是剪纸艺术,同时也是剪纸艺术的传承人。但是后来发现捶草印花技艺没有人在传承,为了使此项技艺不失传,朱老师将剪纸艺术与捶草印花相结合,拓印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模板,对捶草印花技艺进行创新。她强调:“每一锤都承载着对传统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望,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在参观捶草印花技艺馆之余,实践团还参观了澄泥砚技艺馆。澄泥砚非遗传承人王驰老师不仅现场展示了澄泥砚的制作工艺,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地坑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澄泥砚作为古代文人的案头雅物,与捶草印花一样,都是地坑院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地坑院作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独特性不仅在于建筑形态,更在于它承载的民俗、艺术和生活的痕迹。

通过拜访两位非遗传承人,让这次探访活动变得更加意义非凡。他们共同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地方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王驰老师特别提到:“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像‘捶草焕新·文化织梦’实践团的同学们一样,走进非遗,了解非遗,成为新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

实践团与朱秀云老师合影留念

王驰老师向实践团介绍地坑院文化

朱秀云老师与实践团成员的互动,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一次文化的接力与梦想的编织,使捶草印花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通过本次活动,实践团进一步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认识,这也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印染出更绚丽的文化梦想,展现出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决心。

(通讯员 刘芷伶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