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再次致敬100岁的“她”!
河南省教育厅
2021-07-06 14:11:53
“1岁致敬100岁”第三季来了!
今天
这十位青年党员继续接力
讲述自己与党的初心故事
向党的百年辉煌致敬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张凯旋

早些年,打麻将、下象棋、聊家常是洛阳市偃师区槐庙村村民的主要消遣方式。但去年以来,跳拉丁舞和民族舞却成了乡亲们休闲的主流。今年56岁的吕玲玲,平时就喜好跳广场舞。自打村里开办了舞蹈培训班,她率先报名参加,半年多来,每天坚持跳舞已经成为她的必修课,她的生活也因此过得更加充实。
任谁都不会想到,改变槐庙村村民们休闲生活方式的竟然是一个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党员——张凯旋。
2018年暑假,张凯旋到安阳市林州市李家寨村支教,在那里最触动他的是,乡村孩子们对舞蹈的热爱和乡亲们对业余文化生活的渴求。支教结束后,张凯旋便下定决心要将自己所学带到乡村去。去年考研初试结束后,张凯旋回到自己的家乡槐庙村,开办了一所公益性舞蹈培训机构,开始免费教乡亲们拉丁舞、民族舞等。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村支书和父母的支持,受到了乡亲们的欢迎。去年元宵节,他帮助村里成功举办了舞蹈大赛,让乡亲们第一次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文化节”。
“未来想让周边更多村镇的乡亲们参与其中,让大家都能感受体育舞蹈的魅力,享受健康和快乐。”张凯旋憧憬道,“乡村振兴,文化是重要一环,我愿做一束‘星星之火’,点亮乡亲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初心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身体力行。在张凯旋的带领下,槐庙村的乡亲们变成了自信“舞者”,他们用舞蹈,跳出了精气神,跳出了农村的新风貌,村民相处更加和谐,邻里感情更加深厚。如今,张凯旋正在筹备村里的才艺展示比赛,他希望用体育舞蹈传递美与健康,让家乡在乡村振兴中更美好、更温暖。
河南中医药大学
陈雨昕

“学校保卫处孔祥翔老师是一名党员。为了把病毒阻挡在校门外,他在妻子怀孕八个多月的时候,还坚守在东明校区及家属院的防疫一线,一百多天都没有回家……”回忆起去年河南中医药大学抗疫先进事迹宣讲团上的动人故事,陈雨昕依然记忆犹新,感动不已。
陈雨昕是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20年12月,作为宣讲团主持人的她,跟随6名亲身参与抗疫的党员宣讲人前往学校附属医院等25个基层党组织开展宣讲。从一开始当做工作任务去完成,到最后全身心投入,她不断地修改、完善主持稿,一遍遍重复枯燥的训练。改变她的是这一个个平凡真实的故事,震撼她的是中医药在大灾大难中勇于担当的民族情怀,以及河中医人“为国担难、为民尽责”的使命与担当。
今年是党的100岁生日,陈雨昕也即将踏上攻读博士学位的新征程。她希望四年后的自己能够当好一名立德树人的思政课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带领更多学生在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崔明倜

着火了,快报警!
前不久,河南牧业经济学院13号男生宿舍楼烟雾弥漫,学生们捂着口鼻从楼里冲出,一边跑一边大声喊。
学校保卫处副科长崔明倜闻讯带着队员迅速赶来。“几楼着火?”崔明倜拦住一个学生询问几句,戴上湿面罩抱起4公斤干粉灭火器就往3楼跑。“扶着墙壁!尽量压低身子!”楼道里有些学生动作缓慢,崔明倜指挥几名队员到各层进行疏散,另带几名队员到3楼寻找火源。
这时,消防武警也赶到学校。崔明倜在火源处向消防员发出信号。最终火情顺利扑灭。崔明倜和消防员走出宿舍楼,学生们激动地围上来,欢呼致敬。
这不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第一次进行紧急消防演练。为了使演练更加真实,除了布置人员,事先谁都不知起火点设在哪里。即便如此,崔明倜每次都能迅速反应,组织队员将学生有序安全撤出。崔明倜也因此成为校园安全的“定神针”。
实际上,2020年刚从三尺讲台调到保卫处那阵子,崔明倜总觉得技术防范科的工作不够“高大上”。比起教书上课,学校里哪个消防栓坏了,哪栋宿舍楼停电了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令崔明倜感觉不到成就感。
保卫处一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前辈张杰看出崔明倜的心思,他告诉崔明倜,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从事安全工作,都是在为学校和学生尽心。学校的消防设备种类繁杂,张杰带着崔明倜一项一项学习检查。懂技术的崔明倜发觉安全工作也颇有乐趣,平时总能见到 他在校园里修理消防栓、消防卷闸门。2020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崔明倜成功入党。
崔明倜说,无论是三尺讲台还是小小消防栓,只要肯奉献,到哪都可以“高大上”。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关欣冉

“快看,他在悬崖上飞荡起来了!”
随着关欣冉的一声惊呼,游客的目光都聚焦在悬崖一侧,大家屏息凝神,静静观看着红旗渠悬崖上的“凌空除险"表演。
正值暑假,今年顺利保研的关欣冉在红旗渠景区兼职做起了导游,“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红旗渠的山水之间曾有多少‘铁姑娘’‘突击队’‘神炮手’‘凌空除险队’的身影,他们的事迹,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关欣冉一边讲解一边带着游客走进了红旗渠。
关欣冉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生在林州的她见证了林州二十多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常听家中老人念叨,林州是个空心县,因为地处太行山区,再加上‘缺人、缺钱、缺出路’,产业发展滞后。”如今,红旗渠水静静流淌、太行山下绿树成荫,林州借助山水地形的自然优势,借势乡村旅游走向振兴路。
感慨于“乡村旅游”的魅力,关欣冉大学时选择了旅游管理。在校期间,她参与国家级项目《空心村资源全面整合式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切身感受到发展旅游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巨大作用。
“我也想为家乡出份力”,疫情期间,关欣冉走访多家旅行社和景区,结合专业认真思考疫情下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与当地文旅机构共同探讨周边旅游、康养旅游、深度旅游的多样化对策。
“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这句红旗渠崖壁上刻写的誓言,也在关欣冉心中刻下。守一方绿水青山,绘一卷美丽家乡,刚满一岁党龄的关欣冉,今年9月将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继续深造。
“希望早日学成归来,当个林州‘铁姑娘’,让家乡变得更好!”关欣冉说道。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孟哲

6月17日,8:30,孟哲抱着画好的瓷板画赶往陶艺研究所。
戴上手套,打开窑炉,放置瓷板……孟哲像一名经验丰富的窑工,动作娴熟、准确。剩下的就是等待,经过8小时850度高温的烧制,“井冈山会师”的瓷板画将会出炉。尽管这相同的操作,两个月来已经重复多次,孟哲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孟哲是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去年8月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同学们都在琢磨着如何庆祝党的生日。在陶艺老师雷志福的指导下,大家最终决定,将红船领航、井冈山会师、开国大典等经典画面绘制到瓷板上,烧制出一幅18米长的瓷板画,为党庆生。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在想来,孟哲还很兴奋。作为刚入行不久的“小白”,制作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画在瓷板上的颜料不能及时干,一不小心就会被蹭掉;担心烧制好的颜色不均匀,上色时要格外注意笔触的均匀;窑炉长时间运作,屋里温度高达四五十度,衣服经常被汗水打湿……但是,这些丝毫没有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一次次挑灯夜战,一遍遍修改完善,现在的他们已经离成功越来越近。
下周,这幅长达18米的瓷板画就要在学校展览。想到这里,孟哲不禁加快了手中的动作,“明天我得早点赶过来。”
河南工程学院
吴培钊

100560余字的宣讲内容,讲解时长达21938分钟,参与人数超40000人次,跨越5个地市县区,跋涉1080余公里……这是河南工程学院青年讲师团成员吴培钊,自2019年开始宣讲杨靖宇精神以来交出的“答卷”,也是当年他初入大学时,在内心深处埋下的“种子”所结出的“果实”。
“初次踏入河南工程学院,校园内杨靖宇将军的雕像就震撼到我了。当得知杨靖宇将军是自己的校友时,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说到自己和杨靖宇的初次结缘,吴培钊说,“从来没想到,自己能和抗日英雄成为校友。”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喜讯分享给了家人,也在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要做杨靖宇精神宣传者的“种子”。
此后,从迎新晚会上的《青年杨靖宇》话剧,到近距离聆听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民先生的专题报告,再到参加红色电影《杨靖宇》的点映仪式,以及赴驻马店市探访杨靖宇故居,追寻红色记忆……吴培钊对杨靖宇的事迹和精神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2019年,他成为学校青年讲师团的一名正式宣讲员,能够宣讲杨靖宇事迹和精神,让他欣喜不已,而此前心里埋下的那颗“种子”也就此生根发芽。
在吴培钊等人的带领下,杨靖宇将军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杨靖宇精神也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希望通过我们的宣讲,让‘以身许党、以身许国,绝不屈服、誓死抗争,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杨靖宇精神广泛传播、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觉弘扬杨靖宇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好青年。”吴培钊展望道。
如今,在党的百年华诞前夕,河南工程学院成立了“青年杨靖宇馆宣讲团”。对此,吴培钊告诉记者,有遗憾,也有欣喜吧!遗憾的是,即将毕业的他将无法成为其中一员;欣喜的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其中,把杨靖宇故事传播得更远,让杨靖宇精神传承不息。
河南大学
刘可可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刘可可话毕便拿起唢呐吹起了拿手的《百鸟朝凤》。
出生在唢呐世家的刘可可,是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的青年唢呐教师,现任至善民族乐团常任指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他的祖上几代人都是民间唢呐艺人,家庭的熏陶让刘可可打小便爱上了这个个头不大,却能演绎出人间悲欢喜乐的民族吹管乐器。从8岁起,他就开始参加全国性的才艺比赛,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9岁跟随着名唢呐演奏家隋萍萍老师,开始了专业唢呐学习之路。
在他眼中,唢呐是一件极具魅力的民族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党龄刚满一年的刘可可,在今年5月带领河南大学至善民族乐团举办了“百年筑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场民族音乐会。“看着台上同学们演奏着动人的曲子,看着台下师生在我们演奏后拼命的鼓掌,我知道,坚持弘扬民族音乐的路,走对了!”刘可可说。
唢呐不仅对演奏者的肺活量和体力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吹唢呐对嘴周边肌肉群控制能力的要求也极高。“这个肌肉群力量会迅速消失,所以需要每天坚持长时间地训练,如果几天不练,你可能一首5分钟的曲子都吹不下来。”直到现在,在校授课并且演出繁多的刘可可仍每天坚持练习3个小时以上。在河南大学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后,他于2018年留校任教,也成为了河南大学的首位专业唢呐教师。
“我对学生挺严格的”聊起教学,刘可可一脸严肃的说,“唢呐这件乐器在中国的民间至今依然非常活跃,有非常丰厚的民间基础和生存土壤,我想倾己所能把技艺传授给学生们。”坚定文化自信,打破老一辈人对唢呐“红白喜事少不了它”的固有观念,破旧立新,进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中来,是刘可可坚守多年的目标。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邢千

“邢老师,C罗进球了,这场葡萄牙一定能赢!”
6月20日凌晨,欧洲杯葡萄牙大战德国的足球比赛激战正酣,随着C罗率先破门,电视嘈杂欢呼声和手机消息提示音同时传入邢千的耳朵。是学生王晓峰(化名)发来的微信。
十年了,每次遇到C罗的球赛,王晓峰都会给邢千发消息,那是他们师生之间的特殊连结。
2011年,25岁的邢千来到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土木工程系一名辅导员。工作第一年,邢千就碰到一名性格孤僻、不服管教的学生。这学生就是王晓峰,他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
邢千偶然发现王晓峰的手机屏保是足球明星C罗,就想通过足球与他拉近距离。他对王晓峰说:“我也喜欢C罗。”邢千是学体育出身,对专业的足球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多。他们一起谈论比赛,一起踢足球,逐渐成为朋友。半学期后,王晓峰从一名“问题少年”变成运动场上的阳光大男孩,学业也有了起色。四年后王晓峰毕业,邢千收到他的留言:“我知道您喜欢的其实是意大利队。”
邢千说:“这帮孩子有人细腻有人粗犷,有内向也有外向,但都特别可爱。”
因为对学生工作的热爱,邢千在辅导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十年来,邢千带出四届近1000名毕业生,他们中有的已成为技术骨干,有的已是研究生。邢千自己也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攀爬。
这场比赛葡萄牙仍旧没能打败德国。“晓峰给我发微信说还是意大利队厉害。”邢千说:“心理叛逆的孩子不在少数,我得好好锻炼身体,争取能和学生多踢几年球。”
河南省工业技术学校
石浩全

“喂,石老师么?学生反馈宿舍空调插座不通电,麻烦您来处理下。”
6月22日22:15,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后勤服务部值班室,一阵紧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电工石浩全迅速从值班床上坐起,一手接电话,一手拿笔记录。
“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10分钟内到现场。”石浩全说。一把螺丝刀、一把老虎钳,一部万用表就是他的作战工具。
今年党龄刚满一岁的石浩全是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后勤服务部的一名电工,负责全校15000多个用电设备及线路的维护,年均服务3500余次,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电司令”。
“学校用电马虎不得,这是老师、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保障。”石浩全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校园的角角落落进行线路巡查,尤其是大功率用电设备的检查。
“重要通道上的灯是检查重点,学生每天来来往往,如果发生故障,发生踩踏事故,后果不堪设想!”石浩全说。
“寒暑假都是最忙的时候”,为确保开学后800个学生宿舍、110个教室、2个餐厅的正常用电,不管是在近40℃的烈日下,还是在零下10℃的寒风中,都能见到石浩全忙碌的身影。
寒来暑往,今年是石浩全在学校电工岗位的第17年,他常说,“每当听到学生们喊着‘有电了’‘灯亮了’的时候,所有的苦累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新乡医学院
张蒙蒙

最紧张的时刻不是在战场上,而是上战场前一晚。
2020年,张蒙蒙被选为河南省第15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他的任务是心理救援。虽是主动响应号召报名援鄂,但说不担心是假的。
张蒙蒙是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也是新乡医学院临床精神病学教研室教师。从武汉回来后,张蒙蒙主动向学生分享自身“担心害怕”的情绪。“我们主攻精神病学的都知道专业术语‘共情’。我希望学生们明白人首先就是要和自己共情,接受自己的情绪。”
张蒙蒙也常在课堂教学时提起援鄂过程中的鲜活案例,他最常向学生讲述的是隔离病区内一位女患者的案例。“她的家属和丈夫都因新冠去世,她儿子还患有癫痫,独自在家。”女患者对生活失去希望,整日以泪洗面。张蒙蒙告诉学生,要找准患者的情绪根源,就像他发现女患者一直存在儿子买癫痫药困难的顾虑。后来在张蒙蒙的助力下,女患者得知儿子现状良好,精神状态逐渐恢复正常。
在张蒙蒙看来,这种“以身试教”是奇妙的传承。
2008年,正读大学三年级的张蒙蒙对本校教师支援汶川的事迹大为感动,老师们也会以英雄事迹和救援案例丰富课堂。那时候张蒙蒙不会想到十二年后自己也会像老师那样同为一个目标努力。十二年间,张蒙蒙从团员发展成党员,从医学生成长为医生。虽然身份角色发生转变,但学医的初心不变。
张蒙蒙说医学内外的共情都需要传承。医学上的“共情”传递的是专业,医学外的“共情”传递的是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