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河南“网红”厅长这番话,大家都“不淡定”了!

河南省教育厅 2021-05-11 14:16:24
  5月10日
 
  @南开大学 微博发布了一段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
 
  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视频

 
  网友们纷纷点赞评论
 
  #河南网红厅长的育人新理念#这一话题
 
  一举冲上热搜
 
  媒体也纷纷转载








 
  听完郑厅长的育人新理念
 
  网友们“坐不住”了
 
  在评论区开展了“大讨论”











 
  “网红”厅长的讲话冲上热搜
 
  河南这些“网红”教师
 
  在看过视频后
 
  也感触良多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
 
  刘安娜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郑厅长的发言让我们知道,教育不是一场追求输赢结果的比赛,而是产生影响生命的力量。
 
  不可否认,现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被教育焦虑支配着,原因在于我们都太想赢。于是,每个孩子身后几乎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如影随形,让他们相形见拙。而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最后又怎样了呢?
 
  最近豆瓣上有个叫“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成员都是985、211学校的毕业生,甚至北大的退学生。这些学生一路被“鸡娃”,得到了大众所认同的“赢”的结果。然而讽刺的是,他们对自我的存在、选择、未来都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而认为自己是输掉的“废物“。
 
  也许,是时候了,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教育里真正的“赢”。
 
  教育的赢,不是把自己家的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不用焦虑自家的孩子是不是Top1,因为教育不是简单地筛选淘汰,而是塑造。教育是让优秀变得瞩目,让普通变得出众,让所有的孩子获得生命的力量,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而不是迷失在别人的影子里。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因此,真正的教育是最大程度保留某个人的本性和特点,让他成为“这一个”,而不是成为“某一类”。教育,就是为了让我们获得这种底气,获得这种生命的蛮力,勇敢选择成为自己。
 
  张鹏程
 
  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校长

 
  我们下一代的接班人,不应该是自私、冷漠、拜金、空虚的“机器人”和没有梦想、没有奋斗精神、没有奉献精神、没有社会责任的“王者”,而是阳光友善自强的鲜艳“花朵”、在国家有难时愿意挺身而出的志士、在他人有困时可施以援手的好人。
 
  教育工作者应该:怀家长之心为师,继承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无私奉献、仁爱之心、赤子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团结一致办一所孩子们不愿意离开、家长放心、教师幸福、社会需要的学校。
 
  教育的真谛应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把孩子当做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不应该是的知识的“搬运工”。
 
  立传承中国精神之德
 
  数勇担少年责任之人
 
  何为中国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阐述中国精神。
 
  担当什么样的责任?
 
  自古英雄出少年,小兵张嘎、少年雨来……在民族危亡时刻,他们曾用稚嫩的肩膀勇担责任、肩负使命。今天的中国少年要用行动肩负起责任与担当。
 
  一要立志向,当追梦少年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时刻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从小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党走,努力成为追梦少年。
 
  二要修品行,当感恩少年,父母、老师、同学,珍惜你们的每一个遇见,努力成为懂得感恩,明礼诚信的好少年。
 
  三要练本领,不仅要勤学书本知识,还要多学课外知识,更要勤于思考、多想多问。请从此刻开始,磨炼意志、练就本领,成为爱国少年。10年后、20年后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此时此刻,惟愿祖国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少年的你们茁壮成长,勇挑重担!
 
  任明杰
 
  新乡市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教师

 
  郑厅长在发言中提到:“教育就像空气,它可以一言不发,但却有穿透人心、影响生命的力量。”这句话让人醍醐灌顶。就像人们常说的:教育者的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对自己的要求。
 
  教育者的教育追求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而要向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延伸。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不能生硬地去灌输知识,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劳动实践等活动,将他们的感情与国家、社会建立联系,而不是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同时,也要让他们具有克服挫折、克服困难、独立生存的能力,这就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立。
 
  因为教育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一门技能、学习一些知识,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勤奋、执着、细心、周密、严谨、善良……也许技能会过时,也许知识会落伍,但是这些优秀的品质将会陪伴他们一生,也将支撑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郑邦山
 
  (节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党大学习,就没有事业大发展。总书记还多次强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只有学习更深一步,思想解放才能向前一步,改革才能更进一步。近段时间以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围绕如何解放思想、创新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入学习研讨,我们对“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办好的教育?”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方向越来越明确。
 
  什么是好的教育?从教育使命讲,好的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优秀人才。从国家层面讲,好的教育是信仰坚定、情怀深厚的教育。我们要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灿烂的未来贯通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更加深刻认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把爱党爱国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从社会层面讲,好的教育是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教育。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从学生层面讲,好的教育是尊重差异、竞相出彩的教育。我们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那么,怎样办好的教育呢?我们要胸怀理想办教育,培育教育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着眼学生和学校、时代和未来、国家和民族谋划教育事业发展。我们要站位全局办教育,准确把握教育在服务建设“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中的重大使命,站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教育改革,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大支持。我们要凝聚合力办教育,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河南教育改革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人大政协的监督参与,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要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向同行,共同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我们要引领社会办教育,持续提升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教育在思想创新、价值创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我们要扩大开放办教育,强化全球视野、开放思维,用好用活国际国内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在现代化河南建设进程中起到示范作用。
 
  我们开展“大讨论”、深化“大变革”,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质量“大提升”。为此,我们拟定了“十四五”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办学模式改革、高校书院制改革等27项改革任务,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努力让教育发展多一些温度、多一些质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真正的教育不是把知识的篮子装满,而是要把孩子们的信念之灯、生命之灯、智慧之灯、奋进之灯点亮。我们深知,教育的真谛,是回归人自身和人的生命本身,启迪生命智慧、提升生命境界、坚定生命信念。我们深知,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最终都要体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我们要站在孩子一生的高度看教育、做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我们深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孩子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人生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深知,教育就像空气,它可以一言不发,但却有穿透人心、影响生命的力量。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把灾难当教材,使抗击疫情成为最厚重的思政大课和最鲜活的爱国主义题材;我们携手共进,每个人都拿出了最强的气势和最好的状态投入战斗,河南教育“立德树人”和“教育铁军”两个品牌越擦越亮。这场战斗,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写好河南教育立德树人大文章的勇气、心气和底气、豪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视察时指出,110年来,清华大学深深扎根中国大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当代中国青年要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做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新人。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说:为国家办教育,办以国家为最高目的的教育。严修也曾说,学生要成为“有志之少年”,鼓励学生“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
 
  我想,我们培养的孩子应该是“爱国”的:当祖国遭遇灾难时,能够和国人共克时艰、踩踏灾难、逆风成长;当祖国母亲需要时,他能够像牺牲的河南战士肖思远、王焯冉那样,不畏惧、不退缩,在心灵深处刻上“心系国家”的烙印、在人生路上留下“忠诚大爱”的足迹,用爱国激励自己成长前行,成为“国之栋梁”。
 
  我想,我们培养的孩子应该是“拼搏”的:当人生面临磨难时,他能够像倾情“致谢”的博士毕业生黄国平一样,有信念、不屈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在人生这场与自己的较量中,始终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用拼搏成就人生的“最美风景”。
 
  我想,我们培养的孩子应该是“有爱”的:当平凡岁月流淌时,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尽责的丈夫、慈爱的母亲,他是一个负责的同事、真诚的朋友、友善的邻居,他始终不会让岁月带走无邪,让善良败给名利,用大爱成为生活中的“侠之大者”。
 
  我想,我们培养的孩子应该是“担当”的:当人民群众需要时,他能够像全民战“疫”时逆行而上的志愿者、摆渡人,给他人施以援手,让生命得以慰藉,以“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胸襟和“筑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的使命,让人间充满真情,用担当成为你我中的“凡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