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瞅最后一眼吧!完美收官了!

河南省教育厅 2021-04-23 13:59:10
  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刘欣妍,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六四班学生。去年7月,她和同学丁秋月一同登上央视《挑战不可能》的舞台,与来自全国的20位选手展开关于汉字的巅峰对决。最终夺得了第二和第四名。
 
  她说,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百年一实小的文化熏陶,这里让每个学子都能寻得梦想。未来,她想成为一名研究和传播汉字的青年学者,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马美婷,2017年入职这所百年老校。这里富有人文关怀又敢于突破创新的一面深深吸引了她。三尺讲台,课比天大。百年文化历史的积淀,代代敬业精神的传承,使得这里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标杆。肩上有责,心中有爱,眼里有光,一实小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将用六年的时间,带着他们为一生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
 
  早在30年前,学校的素质教育就有声有色,老师经常举行活动,让同学们玩得开心,学得透彻。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兴趣班,江源当时是体育队队员,几年的训练为健康一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小学,他学会了热爱劳动,帮助同学。母校不仅教会知识,更让他的骨子里流淌着的奉献和担当。完满教育,受益一生。
 
  畅想2035
 
  2035,我或许成为一名研究和传播汉字文化的青年学者,为传承汉字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我的梦想是当足球队员,我最爱在球场奔跑,在这里能感受速度与激情的碰撞。2035,世界杯赛场见!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工业设计师,我最爱在创客教室,把自己的设计的作品通过3D打印成型。2035,我将让更多产品贴上中国制造标签。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导游,我最爱在研学的路上,踏寻红色足迹,感受老区巨变。2035,我将向更多的游客推介家乡,这里有红有绿有蓝天。
 
  鹤壁市淇滨小学
 
  2016年以来,学校许多老师,与有着不同兴趣爱好、却同样追逐梦想的一群群孩子牵手,成立机器人、微电影、航模、创客、剪纸、健身操等80多个社团,五年中,孩子们铿锵前进,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无数。丰富的社团让孩子们群星璀璨,从小播下梦想的种子。
 
  2018年,学校与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结缘,建成了省内唯一一所整建制、平均年龄最小的百人民乐团。筝琴悠扬,笛韵雅致,在这里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孩子们在闪亮的舞台上,演奏民族最动听的音乐,为民族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淇滨小学校长晁明芳是一名教育事业的追梦人。怀着坚定的教育初心,她将带领学校老师,努力把淇滨小学建设成为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又具有浓浓中华传统文化的未来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心灵丰满、人格完善、个性彰显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朝着2035,鹤壁市淇滨小学以梦为马,再次出发!
 
  平顶山市三六联校
 
  2019年的夏天王一涵进入平顶山市三六联校,成为了一名中学生。清晨,书声琅琅,学生们迎着霞光认真阅读,尽情地享受着美文诵读带给他们的快乐与财富;黄昏,夕阳沉暮,他们踏着余晖参与阳光锻炼,尽情地挥洒着自由与欢乐。
 
  紧张的学习之余,学生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王一涵加入了合唱团,每天大课间都在红色文化广场练习声乐;喜欢运动的同学可以选择排球社团或者武术操社团;科技发明小学社则成了爱动脑同学的乐园;还有同学加入书法绘画社团、红色经典社团等。就这样,我们爱上了这里……
 
  10多年后,王一涵或许是一名研究生,或许是一名合格的祖国建设者,无论怎样,她都会全力以赴!
 
  驻马店市实验中学
 
  明礼诚信  合作创新
 
  谆谆校训  伴我成长
 
  博大精深的知识
 
  游刃有余的方法
 
  终身受益的习惯
 
  与众不同的信念
 
  梦从这里启航
 
  3461模式
 
  打造魅力四射的课堂
 
  小组合作   围桌而坐
 
  我的课堂我做主
 
  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
 
  真理在热烈的讨论中越辩越明
 
  3D打印、扎染、软陶、机器人
 
  舞蹈等35个社团
 
  朗读亭 校园电视台让每个少年的
 
  青春在这里绽放光芒
 
  远足拉练活动
 
  互帮互助  团结一心
 
  万人同唱豫剧
 
  挑战世界吉尼斯记录
 
  触碰更远更大的世界
 
  一节好课
 
  是备课室里见仁见智的争辩
 
  更是千锤百炼的成果
 
  一名教师
 
  用真情点燃希望
 
  满怀勇气阔步前行
 
  实验中学316位教师用自己的满腔热血
 
  极尽自己的毕生精力
 
  通过教育帮助更多的孩子成长
 
  让孩子们在实验中学
 
  “学习三年   受益一生”
 
  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
 
  我叫苏航,是周口一高2020届毕业生,现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异乡求学的时光里,我一次一次地回忆起母校周口一高,一次一次地回想起,高中三年那段拼搏、成长、追梦的时光。
 
  教室内外,处处可见老师为我们释疑解惑的场景。疫情期间,学校第一时间安排了每日线上录播课,视频班会课、线上德育课,日常限时训练等等,使这段日子少了很多焦虑,多了很多温暖。我们返校后,校长、老师,学生干部齐上阵,从分班进校,错峰就餐、配餐送餐,到规定行走路线、就寝管理等等,处处都有他们呵护我们安全的身影。
 
  三年里,我们不断成长,同时也在见证周口一高的成长。我们一起欢庆学校60岁生日。一首首赞歌,是我们对学校由衷的祝福与期望;我们见证了学校社团活动取得优异成绩,教学质量与日俱增,一批批学子从这里走向心仪的大学,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从这里,我如愿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投身于基础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继续奔跑在追梦的路上。未来,我将和我的母校一起筑梦2035,同担风雨,一同成长。2035年,33岁的我们和76岁的母校,又将会变成什么模样?未来充满未知,但我相信,变化的学生,总有不变的师生真情;变化的学校,总有不变的一高精神;变化的时代,总有不变的坚守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