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一线思政课教师:深挖抗疫教育资源,推进大学生立体思政教育
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
2020-04-02 18:09:51
近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印发《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疫情这个特殊教材,努力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引导学校师生在困难和危机面前,与人民共命运、和时代同步伐。
河南高校一线思政教师第一时间响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引导广大师生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
01
疫情是灾难、是考验、亦是教材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刘嘉尧

疫情是灾难、是考验、亦是教材。在战“疫”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都在思考、都在行动、都在成长成熟。这场全社会的行动所引发的思考与课堂里的教学有着很不同的效果。
在抗“疫”过程中,我和同学们都感受到党中央的领导力量——坚决、果断、科学、扎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毋庸置疑,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才有如此大的能量,统一协调,共克时艰。
在抗“疫”过程中,白衣天使和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同学们见证了钟南山、李兰娟、陈薇、张文宏等科学家为防控疫情所做出的贡献,更加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有的同学参加了志愿者战疫服务,还有许多同学虽然宅在家里,却没有虚度时光,坚持看书学习或复习考研。他们心里明白:疫情终将过去,待到春暖花开,学习知识依然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
此次疫情告诉我们,地球上最小的微生物——病毒,对人类社会造成如此之大的伤害,警示人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法则,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积极营造人类和自然的和谐演进、发展环境是充分、必要的条件。这次疫情是一场重大的自然事件,也是一场重大的社会事件,敦促人们清除浮躁,静下心来,深刻且独立地思考。
教学相长,欣慰地看到今天需要老师保护的学生,不久的将来或许就是保护我们的卫士。作为思政老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愿和同学们一起前行,成长成熟。此乃高校思政教育的出发点,亦是落脚点。
02
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习生活中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郭武轲

按照“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我认为,作为起到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的思政课教师,在线上教学要做到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做好中央政策的宣讲者。教师应结合身边人、身边事,积极宣讲中央的决策部署,把中国共产党在抗疫斗争中的坚强领导和彰显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讲清楚、讲明白,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使青年学生同党中央同频共振。
第二,做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抗击疫情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许多鲜活的事例,教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与典型人物事迹、案例等育人元素相结合,传递出思政教育的正能量。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从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历程出发,挖掘从磨难中奋起、化危机为转机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将中国人最为朴素的“家国情怀”与“抗疫元素”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中国近现代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深入理解“四个选择”的问题,深刻领会“没有大国崛起,何来小民尊严”这一道理,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习生活中。
03
疫情无情,育人有情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 范益民

多难兴邦,如何讲解好“疫情”这本最好的教材,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和报国志,增进青年大学生们的四个自信,这个话题一直萦绕在本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授课之中。
案例教学。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解中国抗“疫”过程,以感人的故事、鲜活的案例为教学载体,通过呈现钟南山院士的知识分子担当、普通民众的拳拳报国之志、火神山雷神山的高速建设,旨在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举国民众的众志成城,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和理论双向互动中,增进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政党的高度认同。
互动讨论。课堂教学中,本人善于设疑,以理论释疑。面对西方少部分媒体对中国疫情的污名化现象,通过设置议题,中西制度比较,师生讨论互动,升华了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知,进一步增进了学生们回应现实难点、疑点、热点的解答能力。
课堂展示。聚焦国家在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热点问题,培育青年大学生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能力,我安排了在线实践课题:《重大疫情下,你眼中的中国力量》和《弘扬正能量,共同战疫情》,学生以微视频、ppt等多元化的形式,较好展示了他们的深度思考和个人担当,充分发挥了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网络课程实现了让学生从较为闭锁的家庭生活,走向富有张力的社会大舞台。围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从显性灌输理论、学生被动接受理论,到逐渐引导学生主动汲取理论、主动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教学范式转变。
04
从制度与治理的优势中,坚定学生的信仰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 韩霞

在这场全民防疫战疫阻击战中,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主战场是课堂,我认为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制度与治理三个维度来展开教学。
从历史对现实的观照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写下的多部战“疫”的壮歌。当前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唤起学生的爱心。在这场疫情大考中,我们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爱护环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行业都有战“疫”的模范,每个地域都有战 “疫”的英雄,他们的行动就是爱国主义在新时代最好的呈现,他们的事迹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和平时期更有力量。
从制度与治理的优势中,坚定学生的信仰。在这场全民战疫中,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领导,有中国人民的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彰显。疫情考验了我们,疫情也使我们更加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05
志愿服务担使命,思政课堂战“疫”情
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化研究学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刘金鸽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个个白衣天使向死而生,和死神赛跑,以生命护佑生命,为生命接力,谱写出一曲曲生命至上、大爱无言的英雄赞歌;一批批共产党员舍身奋战、冲锋在前,用奋斗和奉献践行入党铮铮誓言;一群群普通群众“逆行”而上,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疫情摸排调查,守护着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坚实防线……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逆行者”的英雄壮举温暖着、感染着、激励着、召唤着我,我也要做一名社区志愿服务“逆行者”!
社区志愿服务没有舒适的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一个小小的临时搭建的遮雨棚。在四次社区疫情联防联控志愿服务中,我在寒风中为进出居民和车辆查验证件、体温测量等。我用真实而平凡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契机赢得了同学们的共情共振,积极引导关注疫情的学生把思政小课堂与抗疫大课堂结合起来,凸现战“疫”面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爱国精神,高擎旗帜铸魂育人,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重要思想的认识,在思政讲台践使命,在战“疫”课堂有作为。
0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思政课程建设畅想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黄天弘

磨难志坚、国难兴邦,既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永存的精神表现,也是生生不息华夏民族生动的教育题材。2020年,面对新中国从未有过的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华民族磨难压不倒、奋起正当时,承续着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的教育思想,正在共同完成一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价值引领为其教学目的,发挥着支持防疫斗争强大力量形成的教学优势。
疫情防控期间,为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要从学校的指导精神和教学要求出发,结合教师所任课程的具体特点,进行教学方案的总体设计。
首先,确立以教材为依据、以课程为基础、以融合现实问题为主旨的改革指导思想,将五门思政课理论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从中挖掘、整合疫情现实问题与理论的对接点,为建立蕴含于专题教学中具体问题做科学分析找寻“理论依据”,探索构建疫情期间思政课“理论+现实问题解答”的专题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期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困惑解答紧紧捆绑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确实发挥思政课的当代社会价值引领的作用。
其次,制定新的“理论+现实问题解答”的专题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充分体现出为提升理论教学质量整合疫情教学资源的内容与教学形式。
最后,凝练科学运用网络教学作为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专题教学质量的有益补充的主要手段与形式,尤其重视研究网络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功能发挥,以此探索符合疫情期间专题教学模式下的网络教学方式。
07
发挥思政实践课载体优势,弘扬新时代“抗疫精神”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刘兴华

思政实践课隶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是对理论课的应用化、生活化解读和延伸,具有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形式灵活等特征。弘扬新时代“抗疫精神”要充分发挥思政实践课的载体优势,在现实体验中推进大学生对新时代“抗疫精神”的认知、认同与践行。具体措施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在课程内容上,思政实践课要凸显“抗疫精神”中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卫国护民的大局观念、凝心聚力的团结意识、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守望相助的亲邻情感、攻坚克难的奋斗意志等,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在课程形式上,思政实践课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通过歌舞、演讲、手工、绘画、诗歌、实境体验、实地调研、影视拍摄等多种形式,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加深大学生对抗疫事件的长期记忆,以持续的心理波澜增强大学生向榜样学习的情感驱动力;
在课程目标上,思政实践课应最终落脚于大学生价值行为的培养,将在抗疫过程中的感动、激动、触动、冲动凝结为良好的价值行为取向,以指导大学生理性分析家国关系、自觉树立理想追求、主动进行目标管理、善于平复心理矛盾、自觉纠正行为偏差、努力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08
思政人的战“疫”担当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 聂海杰

在线教学改变的仅仅是思政课的学习方式,而并未改变其课程属性和育人功能。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做到战“疫”有我,为抗击疫情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要认真努力备好课。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战“疫”金句,将那些感人至深的战“疫”故事,通过在线教学平台与学生分享,引导他们和祖国同频共振,真切地体悟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中国人民的伟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我们要积极应对在线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在线教学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掉线、卡顿的问题、学生参与度问题。对此,我们要牢牢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地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学好思政课创造良好条件。
我们要重视做好价值引领。在战“疫”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消息纷至沓来,真假难辨,青年学生难免会受到冲击和干扰。对此,我们每位老师都要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注重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在到自为,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梦之队”成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和决心。
09
从抗击疫情感受中国道路的精神和力量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刘吟霄

随着疫情发展,国内形势和国外形势呈现不同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让高校学子感受什么是支撑中国道路的精神和力量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建设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制的优越性。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十四亿人口实施有效的疫情防控,这要求党和政府要有极强的对群众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及对物质配给的能力。事实证明,党和政府向人民、向世界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一致和舍身取义的高尚精神。在面对肆虐的疫情,中国人民毫不退缩,坚持与疫情斗争到底,普通群众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做好各种防疫工作。在武汉陷入危局时,一方有难,八方来助,全国人民与武汉人民心连心,共抗疫。还有在疫情中工作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科学家、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警察和志愿者们等等,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的英雄内涵。
世界疫情中表现出的大国胸襟。当国际疫情形势严峻时,中国在自身疫情尚未解除的情况下,仍然对各个疫情国家提供援助。甚至被援助的国家有的曾经对我国疫情表现出非议和责难,但是中国仍从防疫技术、经验、人员和物质方面提供了援助,体现了大国的气度和担当。
10
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 陈亮

疫情防控是一本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如果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这堂生动思政课的主讲者,那么广大青年学子则是这堂生动思政课的参与者。面对这场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不仅对我们汲取历史智慧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对于我们在当下如何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也带来了很深的启发。
同学们学习这门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学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更好地走向未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将课程内容的讲授与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深刻挖掘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将灾害史、防疫史、生态环境史、党的群众路线等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中,把思政小课堂和“疫情防控”大课堂结合起来,真正用好、用活这些宝贵的思政资源,真正做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通过“两个课堂”的结合,更加生动地向学生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11
多难兴邦,玉汝于成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范帅

多难兴邦,中国在这次疫情中的应对,不仅令全国人民再次感受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而且向世界各国彰显出中国强大的凝聚力。事实胜于雄辩,这些都是极好的理论素材。从制度层面看,各国对疫情的应对之策,可以凸显出各国之间的制度、文化差异,而中国抗疫的表现则是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从国际关系看,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直接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与睿智,世界各国是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只有众志成城才能共克时艰。
玉汝于成,疫情测试了每个人的抗疫能力,这次宝贵的经历将赋予我们克服艰难险阻的力量,与祖国共同成长。在教学中讲述抗疫事迹,会使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学生感同身受,有利于其价值观的塑造。此外,还可设置相关场景令学生体验,实现从见证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12
深挖抗疫教育资源,推进大学生立体思政教育
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王鑫宏

己亥、庚子之交,“新冠”大疫汹汹而来,疯狂肆虐,给中国及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苍天莫测,中国坚定;病毒无情、人间有爱。这场疫情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悲伤、恐惧和损失,也带来了丰富生动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比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疫情中的决策、指挥价值,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与疫情防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疫情防控的关系,人民参与性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价值,新冠疫情爆发理性与“敬畏自然”理念,抗疫战斗中“英雄”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与价值,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各高校去深入研究、宣传并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可遇难求、生动有效的教育资源。
大灾醒志,大难兴邦。高校应抓住这一黄金教育契机,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各高校应尽快组织领导小组,充分发掘疫情中各层面的教育资源,提出思政教育指导思想;
其次,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形式,形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合力;
再次,高校思政课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做好统筹协调,并结合各课程充分讨论抗疫教育资源融入机制;
最后,还要以各种形式发动学生参与到抗疫战斗思政资源的挖掘、宣传中来。总之,要化“危”为“机”,值此春暖花开日,思政教育正当时。
13
疫情为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
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张希中

这场疫情对人类来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疫情给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带来威胁,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是疫情的暴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把损害降到最低,还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力求从灾难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用辩证眼光看,我看到的是:疫情为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
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中国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分享经验,义无反顾援助有关国家疫情防控,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彰显了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等。这些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教育的教材。抗“疫”中彰显出的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等,为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
这是生态文明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教材。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强化了健康意识。这些为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健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动教材。
14
将“疫情防控”融入“基础”课教学的思考
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瑞新

2020年伊始,突如情来的疫情席卷了神州大地,如何把灾难当教材,将时代故事融入“基础”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与祖国共成长,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窃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观照疫情。人间万事出艰辛,由于疫情,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受到一定程度地影响,但是发展目标仍将如期实现,国家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中央一声令下,全国联防联控,勇于担当,实干进取的中国方案向世界抗疫展现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智慧。
二、以共同体的宏观背景诠释疫情。“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转变主客对立思维,弘扬天人合一的中国精神,培育自然敬畏感。疫情全球“大流行”,日本“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温情捐赠,中国援助世界抗疫的硬核操作,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话语权。
三、以“逆行者”的科学应对解读疫情。人生就是一个蚌病成珠、与困境周旋的过程。面对挣扎的生命,“逆行者”含泪奔跑,倾尽全力,竭尽所能,人类中最优秀的和我们同在,以生命的奇迹化解生存的苦难。引导大学生将悲观净化成乐观,确立高尚的人生追求,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四、以“德与法”的人文视域讲述疫情。引导大学生在逆行者、志愿者的敬业风范和友善实践中养成优良品质,引领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打造疫情普法课堂,通过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担当和牺牲中奋起,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