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河南“两会”,哪些教育话题最值得你期待?
郑州教育
2020-01-13 14:57:42
河南“两会时间”已经开始,
在一周的会期里,
全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省会郑州,
他们将带来一个个接地气、冒热气的意见与建议,
为中原更加出彩建言献策。
那么,
今年我省“两会”都有哪些教育话题?
一起来看!
聚焦①:我省高校建设持续发力
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表示,我省将从打造本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两个方面持续发力。
加快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带动全省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打造更多的高水平大学。
到2023年,争取3所左右高校建成行业领先的特色高水平大学,5个左右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积极引进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刁玉华透露,目前我省正积极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对接,争取在我省成立研究院或设立分校,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端人才。另外,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我省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引入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世界知名高校独立设置合作办学的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的中外办学的机构或者项目,引进国外的优质资源,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办学,为河南的学子提供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聚焦②:“官方带娃”有望在全省推广
推迟上课时间、统一配餐、免费托管……去年国庆长假之后,郑州市民欣喜地发现,郑东新区的69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始全面实施在校午餐供应和校内延时托管服务。“官方带娃”也迅速成为省内媒体和微信朋友圈的热词。
而这一政策的出台和推行,河南省政协委员提案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继郑州之后,去年底我省焦作、新乡、开封、洛阳等地也陆续实施统一配餐、课后延时服务。
1月8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式上,省政协主席刘伟所作的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对“官方带娃”这一关注民生热点的提案作了充分肯定,认为该项提案的推动实施高度关注民生热点,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谈到“官方带娃”模式,省人大代表、信阳市胜利路学校校长吴黎霞深表赞同,并希望此模式能在更多地方推广。 据了解,胜利路学校作为信阳市中心城市的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有7000多名师生。
聚焦③:建议统筹全省教师编制
1月10日下午,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就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审议。
省人大代表韩松在座谈时表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我们要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热点、难点,立足实际,出实招,出硬招,吸引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他表示,要更多地关注解决教师队伍的编制问题,建议在全省范围内统筹教师编制,合理分配调整,解决老师们的后顾之忧,让老师们安居而乐业,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
聚焦④: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投身教育行业38年,省人大代表、邓州新苗幼儿园园长刘怀娥一直在关注教育话题,今年全省两会,她又带来了哪些“金点子”?
在走访调研中,她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的呵护力度依然不够。 刘怀娥是南阳邓州人,她表示,根据统计,邓州全市目前有近12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有留守学生9万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3%。留守儿童大多跟着爷爷、奶奶隔代生活,在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和不足。 总的来说,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困难与问题,一方面表现在优质教师资源的匮乏,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营养餐补助、寄宿制学校建设比较乏力。
对此,她建议,增加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提高教师生活补贴省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增强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学生营养餐补助,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寄宿制学校,同时出台寄宿制学校的补助、收费等政策,使留守儿童就近入学,让留守儿童切身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