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医教康基地为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开一扇“融入”之门
河南日报
2018-10-18 08:28:41

近年来,自闭症、智力障碍等特殊儿童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按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自闭症的发病率是68∶1,而我国现有自闭障碍儿童约513万人。目前,这些特殊儿童大多只能在医疗康复部门接受治疗,他们最终如何回到校园,回归社会,与普通孩子相互融合共同学习,是大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特殊儿童 渴望接受正常教育
琪琪(化名)在两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他的妈妈为他进行了积极治疗。
“康复治疗进行了两年,进步也很明显,但是琪琪到了入幼儿园学习的年龄时,琪琪在幼儿园学习不到一个星期,就因无法与其他孩子融洽相处,只能回家。孩子以后还能不能接受正常教育,我都不敢想,孩子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琪琪妈妈的辛酸与担忧,引起了同时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理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其他孩子父母们的共鸣。
“类似这样好不容易入园了,但没几天就只能回家的孩子颇多,而有的孩子连入园的机会都没有。”郑大三附院儿童心理中心主任段桂琴说。
92所幼儿园 已开启“融入”之门
201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依托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郑州幼专)成立了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支持中心,郑州市人民政府依托郑州幼专成立了郑州市学前教育中心,学校设立了特殊教育课程。中心成立三年来,为全省培养了660多位特殊教育师资人员,目前在我省遴选了92所融合教育试点幼儿园,为自闭症、唐氏综合征、智力发育迟缓等儿童,提供了300多人次的帮助与支持,已有700名特殊儿童有了入园机会。
据了解,92所融合教育试点幼儿园覆盖了18个省辖市。
医教康基地让特殊儿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2013年,郑州市教育局将“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入学”写进小学招生工作方案。2014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河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计划中指出,对各类轻度适龄残疾儿童,要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安排随班就读。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老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这些孩子没有接受过特殊的学前教育,随班就读非常困难。
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支持中心和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作共建成立河南省医教康融合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双方将进行深度融合,双方会定期互派专家骨干传授各自经验。而经过学习培训的幼师师资,也将带着专业的干预方法和医疗支持,走进普通的幼儿园,帮助特殊儿童在普通课堂可以和其他同龄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实现真正的融合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入学教学率要达95%以上,实现全面普及,并且要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郑大三附院院长张小安说:“融合教育是目前社会教育发展潮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手段。作为河南省医教康融合教育研究实践基地的合作方,我们一方面会把康复合格、符合入学条件的孩子推荐到幼儿园内;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对幼儿园老师进行培训,将自闭症等相关知识教给他们,以便他们能早期发现行为异常的孩子。我们要帮助特殊儿童早日实现在普通课堂和其他同龄孩子一起学习、生活的愿望,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也为提高全省儿童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原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