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曲进校园的步子迈得更快更实

河南省教育网 2018-03-16 07:58:25
  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戏曲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精神,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茁壮成长。比如《岳母刺字》传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保家卫国的爱国思想,《穆桂英挂帅》体现了爱国和男女平等的精神,等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让他们传承好戏曲文化,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青少年通过接受戏曲文化教育,既能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素养、加深对戏曲艺术认知、认同,又能够增进文化自信心、提升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因此,加快推进戏曲文化进校园意义重大。
 
  其实,早在2017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4部门就联合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宣发〔2017〕26号),对戏曲进校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时间安排、参与对象、主要形式、组织管理等提出了要求,并明确了宣传、教育、财政、文化系统的工作任务。《意见》指出,2018年,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各地的推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专业教师匮乏、教学场地缺失、资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因素,严重阻碍着戏曲进校园的推进力度。如何让戏曲进校园的步子迈得更快更实,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戏曲文化进校园,需破解专业教师匮乏的难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当前,需正视的问题是大多数学校戏曲专业教师人才匮乏,导致戏曲课堂教学无法开展。因此戏曲文化进校园,首先要破解戏曲教师专业人才短缺的难题。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戏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邀请戏曲艺术家为教师集体授课、选送教师到戏曲院校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戏曲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教师招聘,有倾向性地招录戏曲专业人才,这也是缓解现状最有效的方法。再者,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开展教育志愿服务等方式,在辖区范围内组建戏曲艺术家志愿服务队,通过戏曲艺术家对学校开展对口支援教学,加大戏曲在校园的普及力度。
 
  二、戏曲文化进校园,加强对学校的考核是关键
 
  正如数学、语文等科目教学,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如何,需要通过考试进行检验。对于戏曲文化教学亦是如此,如果缺少相应的考核措施,学校、学生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很难提到应有的高度上,结果必将导致戏曲文化教学沦为形式,因此建立一套戏曲文化教育考核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学校开展戏曲文化教学情况的考核,对思想不重视、推进不力的学校负责人要进行问责;另一方面,要通过戏曲表演观摩、基础知识测试等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通过适当的考核,激发戏曲进校园的推动活力,倒逼学校、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上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三、戏曲文化进校园,要给学生创造展示的平台
 
  对于学生来说,爱展示自我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学校来说,要将戏曲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为学生搭建才艺展示的平台,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向社会汇报艺术教育成果。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帮助学校树立了良好形象。当然,从另一层面讲,让戏曲文化通过学生的表演,由校内传播到校外,这也是推动戏曲文化在社会传承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