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高校书记、校长都说了啥?

中国教育在线微信公众号 2023-03-10 10:16:56
  每年全国两会,教育话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很多高校书记、校长身为全国代表、委员,他们的议案提案,更被大家重点关注。今年的全国两会,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毕业就业、“双一流”建设……书记校长们都谈了啥?一起看看吧。
 
  1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
 
  推动基础学科与跨学科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北大着力创新育人模式,落实“强基计划”, 建设了19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将基础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面向民族复兴新征程,要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推动基础学科与跨学科人才培养领跑式发展,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领军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2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
 
  提升基础学科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表示,清华大学一贯高度重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对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借鉴和发展超越,抓住本科通专融合、本研贯通培养、研究生“顶天”“立地”结合、突破功利性教育局限等方面,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给自足贡献清华经验。
 
  未来,清华大学将持续提升基础学科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超越当下、超越本地本国、超越人类自身的视野和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为国家基础学科和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为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3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要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使命相适应,应该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特点分类施策,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融合发展。要做好制度街接,建立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立足产业实际,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探索评价体系改革,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人才培养评价考核周期。
 
  4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
 
  推进招生—培 养—就业一体化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高校要系统推进招生—培 养—就业等方面一体化改革,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一方面要面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调整,推动招生就业联动,通过“强基计划”等有效措施激活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聚焦基础学科和国家重点急需领域,围绕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提 升,强化本硕博贯通、长周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5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
 
  超常规长链条开放的顶尖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力表示,基础研究是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源动力”“元实力”,没有顶尖人才就没有顶尖水平,没有科学问题就没有科学进步,没有创新生态就没有创新驱动,没有范式变革就没有科技革命,要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微观改革,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创造力,建议要让“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让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负责制落地见效。要探索超常规、长链条、开放的未来顶尖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把教育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融合起来。
 
  6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
 
  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卓越拔尖创新人才,一是在培养机制上强化守正创新,将跨专业跨学科理念充分融入学生管理、课程建设、项目 设计和科研实践等环节;二是在学科建设上强化特色优势,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头雁”,引领学科专业建设;三是在资源融会上强化战略导向,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完善科教协同联动。
 
  7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
 
  从当下和未来两个维度,破解就业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从当下和未来两个维度,为大学生就业难破题。他指出,着眼当下,作为就业供给方,高校应搭建数字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指导;面向未来,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素养。
 
  他认为,高校要加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将现实举措和长远举措结合起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那么,高校培养的人才,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他即使一时找不到工作,也能在社会上立足。”林尚立说。
 
  8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
 
  优化有组织科研模式,构建“总师文化”
 
  近年来,随着有组织科研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组织模式,如何将该模式在国内高校加以有效应用,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言荣表示,作为大国科研的重要范式,有组织科研对于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有着特殊意义,也是当前国内高校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不过,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研究,有组织科研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李言荣强调,在有组织科研中,当面向重大型号、系统级科研任务时,各层次、各子系统的分工协作极为重要,这就需要一种“总师文化”。
 
  “所谓‘总师’,可以理解为是既具有足够强的个人科研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战略高度,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相当组织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李言荣说,这类人才可以将一个大团队有效凝聚在自己周边,形成战斗力。
 
  9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建议在深圳建设更多的大科学装置
 
  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表示,大科学装置是现代科学技术取得核心突破的重要“利器”。他建议在深圳建设更多的大科学装置,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带来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我在大学里工作,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是科技工作者。我希望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在这两个方面为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薛其坤说。
 
  薛其坤表示,在深圳建设大科学装置,其“辐射力”可以惠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香港。他表示,香港有着非常优质的教育和科研资源,但是受到空间资源的制约,如果能在深圳建设更多的大科学装置,将会以此为“支点”,撬动与香港科技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他表示,大科学装置是最先进的科研平台,它吸引的将是全世界的科学家,“当然,我们更希望以此推进深港的合作,把香港的人才也吸引过来,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特别是随着深港两地交通往来的便利,大科学装置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10
 
  河南工业大学校长李成伟
 
  建议优先在河南建更多“双一流”高校
 
  河南的老百姓最希望的,就是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有好的前途,这是改变命运的一个前提。”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成伟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双一流”建设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李成伟建议,在国家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的同时,优先支持河南行业特色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11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
 
  千方百计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在“委员通道”上表示,高校把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马怀德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有1158万人,党和政府对稳就业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已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搭建了很多重要的供需对接平台。社会各界也热心相助,释放了很多重要的就业岗位。高校也同样把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高校毕业生如何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马怀德认为,大学生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新时代的奋斗之中。一方面,要怀有一颗平常心,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一方面,要从最基本的工作、最基础的环境做起。“这是职业道路的起点,可以为今后的工作、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
 
  高校和大学生应从一入校就为就业筹谋
 
  在3月5日下午举行的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说,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关于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梅兵表示,短期来看,大学生要摆正心态,高校也可以利用直播等新媒体手段为学生“站台”,长远来说,高校和大学生都应该从一入校就为就业筹谋。
 
  如果不能“学什么干什么”,要靠什么找到求职方向?她建议大家要长远地看问题,因为工作和行业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仍然会居高不下,大家首先要努力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此外,梅兵建议高校应该有自己的定位、特色和优势,而不要同质化,这不利于特殊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培养。
 
  13
 
  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
 
  建议学科建设应开设地方赛道
 
  “在学科建设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松松绑、放放权。”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说,扬州大学物理学院在做中医眼诊中虹膜图像的数据分析,利用数字技术、图像技术的数据挖掘,预测疾病发生风险,辅助临床决策,这既属于前沿学科又属于交叉学科,但在申报新专业时比较难。她建议,在学科建设方面,地方高校除了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还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学科特色与积累。“学科建设应开设地方赛道,从而实现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14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
 
  建议“双一流”建立特色学科新赛道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建议,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建立特色学科新赛道,对地方医学院校特色学科争创一流予以优先考虑和支持;对学科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的地方医学院校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予以支持倾斜;从国家层面加强指导协调,加大地方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在国家级人才项目上给予地方医学院校大力支持;支持地方医学院校深入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扩大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规模,力争达到与综合大学一致水平;在2023年学位授权审核中优先支持新增一批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15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
 
  建议设立地方师范类院校专项扶持计划
 
  从历史和现状看,地方师范类院校是培养所在区域专业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却面临培养卓越师范生和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双重评价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建议,设立地方师范类院校专项扶持计划,建设一批理念先进、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地方师范类院校。
 
  鉴于很多奖项和评比地方高校都没有资格参与,袁雯建议,在一些国家级项目、奖项等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领域,打破地方高校进入现有竞争赛道的“限额申报”约束,给地方高校高水平办学提供更多机会。此外,应建立地方高校发展性评估体系,科学制定地方高校评价指标,尤其注重地方高校的特色和发展性评价,既避免地方高校亦步亦趋追随部属高校的路子发展,也能彰显地方高校成长的过程和阶段性成效。
 
  她还建议,扩大地方高校省部共建实验室的规模,专项支持地方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学科和基地建设,并纳入国家和省部级建设序列,为地方高校在一些领域承担国家级任务提供成长支撑。
 
  16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
 
  建议建立国际传播专业硕士博士点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需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认为,目前学科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对国际传播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迫切需求。他建议打破现有专业学科格局尤其是学科壁垒,建立一个国际传播专业硕士博士点,既要包含语言学的内容,还应包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同时还要融入国际传播的相关学科内容。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他建议在现有的外语、传播学相关专业本科学生中,选拔一批有志于国际传播的优质生源,组成国际传播人才班或者特色班,进行贯通培养。
 
  17
 
  新余学院院长张玉清
 
  乡村振兴学院应与职业院校加强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新余学院院长张玉清一直关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结合调研成果,张玉清提出乡村振兴学院应与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加强合作,提高培训质量;职业教育应主动对接“三农”,把农村作为生源地和实训基地;各地乡村振兴学院应组成联盟,形成规模、提高效率。
 
  “职业教育需要多部门联动、协同创新,应该把乡村振兴学院建好、管好、用好,让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张玉清说。
 
  18
 
  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魏世忠
 
  建议进一步强化优质内容供给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魏世忠表示,清朗的互联网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愈发重要。建议要进一步强化优质内容供给,多制作、发行对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更具体、更有用、更有料、更有趣的内容;要加大对自媒体的规范和引导,用健康向上的内容激励青少年、引导青少年;要打造一批网络正能量重点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向青少年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