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间达9小时
澎湃新闻
2021-12-22 11:35:59
22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围绕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工作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
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间达9小时
会上介绍,全国98.7%的学校建立了睡眠状况监测制度,96.1%的小学和97.4%的初中上午开始上课时间做到“小学不早于8:20、初中不早于8:00”的规定要求,少数地区因为时差原因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作息时间。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问卷反映,秋季学期有76.2%的学生睡眠时长达到或接近“小学10小时、初中9小时”的规定要求,比2020年底有关调研结果有较大提升,有的学校还提供了午休时间和条件。总体上看,睡眠时间改善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比例、视力不良率比例逐年下降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表示,通过努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已经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全国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有效保证,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质量得到提高。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全员上报制度,建立完善了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其中,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目前的33%,上升了6.5个百分点。各学段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视力不良率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作业、校外培训、网游都要为保障学生睡眠“让路”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会上表示,关于睡眠管理,要防止干扰,落实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网络游戏都要为保障学生睡眠“让路”。
关于作业管理,吕玉刚说,首先要充分认识作业具有重要育人功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要严控总量,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协调,做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要提高质量,加强作业设计教研和指导,提高作业设计水平,鼓励学校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增强针对性有效性。
关于睡眠管理,吕玉刚表示,首先强调睡眠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睡眠不足问题。要保证时间,对“3个时间”作了规定,包括中小学生每天必要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以及与这个时间密切相关的学校作息时间、学生就寝时间。要防止干扰,落实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网络游戏都要为保障学生睡眠“让路”。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教师要加强分析和辅导,积极帮助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
严控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相关负责人介绍,关于作业管理,要严控总量,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做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平均不超过90分钟。
学校手机管理得到有效落实
当前,学校手机管理得到有效落实,有99.8%的学校严格执行了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不得带入课堂的规定,91.8%的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手机保管装置,学校普遍提供了学生与家长必要时紧急联络的通道,秋季学期普遍做到不再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把好课外读物进校园关口,加强源头治理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表示,着力推动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委托专业机构开发了覆盖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的课外读物管理信息平台,方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平台,及时了解辖区内学校课外读物管理和推荐使用情况,解决了分步建设、重复建设和数据不同步的难题,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2021年12月20日,全国32个省级地区、368个地市、3116个区县、20多万所学校已完成平台信息填报。其中,3085个区县已通过平台完成了学校推荐读物的备案工作,极大地简化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备案程序。
二是组织专家对各学校填报的课外读物推荐目录进行研判,重点对课外读物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进行把关,通过课外读物管理信息平台及时向涉事学校进行一对一反馈,指导学校剔除问题图书,使中小学校推荐读物得到一次全面体检和净化。
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出版单位为农村学校捐赠优秀图书,推动书香校园建设。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规模学校捐赠优秀图书5000余册,助力后脱贫时代乡村学校图书馆(室)建设,满足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需求。
下一步,教育部将依托课外读物管理平台,坚决把好课外读物进校园的入口关。同时,积极配合新闻出版、市场监管等部门,持续加强课外读物的源头治理和市场监管,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