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90%以上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

澎湃新闻 2021-12-21 10:55:57
  教育部12月2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总体情况和“双减”工作有关情况。

  99%以上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各地各校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辅导答疑,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努力做到教师应教尽教,促进学生学足学好。
 
  各地各校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建立了一批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学校普遍更加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规范,99%以上的学校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认真执行教学计划,注重强化教学管理、教研备课、教学评价,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99%以上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98.7%的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切实做到减负提质,保障学生学业质量。
 
  90%以上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
 
  在落实“双减”工作中,校内减负提质是根本之策。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教育部指导学校强化“三个提高”:即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拼时间、刷题、盲目报班等现象减少,超97%家长对减负满意
 
  “双减”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普遍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许多家长转变了过去让孩子拼时间、多刷题、盲目报班的行为。同时,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深入落实“双减”的重大举措。切实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着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不良倾向,积极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初显,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教育部已建立直通20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双减”工作直报平台,学校直报平台收到了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反映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
 
  超九成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超三百万参加暑期托管
 
  各地各校努力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推动学生的学习更好回归校园。目前,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各地各校“一校一案”制订了课后服务方案,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基本实现了“5+2”(每周5天、每天2小时)全覆盖,课后服务项目质量有效提升。各地各校把课后服务作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全面育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有效解决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在课后服务时间不仅指导学生有效完成书面作业,做好答疑辅导,还普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体育、艺术、阅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据直报平台摸底调查,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吸引力显着增强。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广大教师积极付出,有91.7%的教师参与提供了课后服务,同时还遴选聘用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解决了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在课后服务中,根据家长需要,各地各校还普遍提供了延时托管服务;此外,有2.1万所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有302.6万名学生参加暑期托管。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线上线下压减均超八成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取得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其中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据介绍,留下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营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