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召开发布会 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县已全部“摘帽”
教育部网站
2020-11-26 11:42:39

11月2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直属高校扶贫工作进展及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全面投入脱贫攻坚战,当前,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的所有贫困县现已全部脱贫摘帽。
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2012年以来,44所综合类和理工科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了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定点扶贫任务,2019年根据工作需要又新增20所直属高校参与定点扶贫,加上其余的11所承担滇西专项扶贫任务的直属高校,75所直属高校全面投入脱贫攻坚战,成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扶贫路子。
他还提到,2018年起,教育部组织高校签订定点扶贫责任书,自签订责任书以来,各高校广泛组织发动校内外各方力量,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2亿元、引进帮扶资金20.5亿元、培训基层干部14.1万人、培训技术人员19.1万人、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5.25亿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2.9亿元。当前,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的所有贫困县现已全部脱贫摘帽。
另外,教育部加大高校精准扶贫项目组织指导,动员师生积极参与、深度实践;“科技小院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带动高校专家教授编写农民培训教材276套,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带动318万名高校师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了37.8万个创新创业项目;“推普脱贫攻坚”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累计组织529支高校实践团队4851名大学生,到贫困地区开展推普宣传和培训活动。
在打赢脱贫攻坚保卫战之路上,各直属高校把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资源优势与贫困地区扶贫短板结合起来,形成了教育扶贫、智力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文化扶贫等七大类高校扶贫特色路径。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连续举办五届直属高校和三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推选活动,累计产生133项高校扶贫典型项目。
教育扶贫上,各高校帮助贫困县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助教支教团队和实践基地,实施“推普项目”,创新推行远程课堂、双师课堂等教育信息化项目。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育“扶智”、造血赋能的关键作用,在公费师范生培养、“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志远计划”、“启航计划”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时代“强师”计划,强化与地方的合作办学和对口支援,从招生、培养、就业和终身服务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为中西部边远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乐教、适教、善教的高素质师资。
智力扶贫上,各高校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扎实开展调查、论证、研究、推广、培训等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例如,清华大学在全国14个省份19个地区设立工作站,改造设计完成闲置房屋2.5万平方米,引入政府及企业各项建设投资超过1亿元;组织60余所大专院校1500余人次师生,组成121支队伍,在工作站驻点开展站点建设和公益实践。
科技扶贫上,各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升级,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科技小院、专家工作站等,提升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各高校还聚力产业扶贫,深入贫困县,建设扶贫车间,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中草药、民族文化用品、民间传统技艺等特色产业,助推扶贫县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