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育改革与脱贫 聚焦心理健康与援助

河南日报 2020-06-02 10:15:58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直言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结构不优、师范院校办学经费不足以及师范专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地方政府加以配套,在没有‘双一流’师范大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遴选建设1所一流师范大学、10个一流师范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在今年的提案中,赵国祥关于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建议显得格外“显眼”。
 
  在此基础上,赵国祥建议要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给予“双一流”师范院校适度的政策倾斜,着力增强其办学实力和办学活力;要合理提高财政拨款水平,由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对“双一流”师范院校给予适度支持;要全面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新世纪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规格、培养主体、培养课程、培养机制、实训体系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要辐射引领教师教育发展,建立健全“双一流”师范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深化区域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将改革发展举措总结提炼成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辐射引领全国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对于中西部高等教育而言,赵国祥认为当前中西部高校存在着财政投入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实力不强以及总体布局不优等一系列问题。
 
  “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省份高校的政策倾斜力度,有效解决中部‘盆地塌陷’问题,争取政策效益最大化;强化财政支持,对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建议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共同履责,分类探索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常态化机制,实现转移支付常态化;强化人才支持,实施‘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人才队伍能力提升专项’,实施中西部地方高校教师海外研修工程,建立规范有序的高端人才流动制度,深化对口支援工作,促进队伍提升系统化;强化分类指导,建议出台《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分类发展指导意见》,鼓励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依托自身学科和专业特色,推动内涵式发展特色化。”针对中西部高等教育面临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问题,赵国祥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作为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的赵国祥,常年在心理学专业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以来,赵国祥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着深入思考。
 
  “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加剧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谣言带有很大的偏激性、片面性,会放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些负面信息,引发情绪共振,进而导致人们更恐慌、更焦虑,出现悲观、失望、愤怒等各种消极情绪,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和应对方式,导致各种非理性行为,强化心理失衡,加剧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他认为突发公共事件出现之后,除了其本身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之外,谣言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赵国祥建议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将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激管理和心理精神健康促进工作,制定“心理咨询师法”,为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健全心理援助管理体系,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心理援助常规管理部门,将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纳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形成指挥协调、评估预警、分级响应、专业援助、信息发布、服务保障、追踪评估等工作机制;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将心理援助纳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现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队伍的心理援助技能培训,制定心理服务资质分级分类认证制度,建设心理援助专家库以及救援队伍和志愿者等各类人才资源库;建立心理援助科学研究体系,鼓励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相关课题研究,对心理应激评估监测、心理援助技术、心理援助效果评估等内容进行重点支持,探索本土化援助技术,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研究中心,将心理援助实际需求和科研相结合,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
 
  脱贫攻坚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话题之一。对于常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赵国祥来说,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年加大教育事业财政投入力度。
 
  脱贫攻坚中,教育如何更好发挥作用?赵国祥认为,要精准分类,重点抓好城乡结构性不平等导致的教育贫困学生和较早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非学龄教育贫困人口两类对象;要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类型帮扶对象的学习诉求,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公共教育服务,彻底消除致贫的教育性因素;要精准巩固,认真评估、梳理教育扶贫工作中的政策工具和经验方法,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监督制度,科学用好教育扶贫工作考核结果。
 
  “治贫必先治愚,治愚需要明理、立志、掌技,这些都必须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来实现。”在赵国祥看来,除了要进行短期的文化和技能培训,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不足问题之外,还要加强长期的教育帮扶,着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问题,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真正解决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