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新闻发布会

教育部办公厅 2019-06-12 10:43:07
    吴普特:
 
    二是科技支撑引领实现重要突破。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破解“小麦癌症”条锈病防治难题;建立旱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西农979”推广面积累计超过亿亩;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选育的“瑞阳”“瑞雪”“秦蜜”“秦脆”等苹果新品种助推陕西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推动苹果适生区“西进北扩”。
 
    2019-06-12 10:23:28
 
    吴普特:
 
    一是全力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我们始终把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林人才作为立校之本,探索新时代农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出台了《专业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通过建立“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培养新体系,设立“乡村振兴”硕士培养专项,着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优秀“三农”人才。
 
    2019-06-12 10:22:34
 
    吴普特:
 
    尊敬的雷司长、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我简要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贯彻落实《行动计划》以及长期以来发挥农林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的有关情况。
 
    2019-06-12 10:21:43
 
    续梅:
 
    谢谢雷司长。下面有请吴普特校长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有关工作情况。
 
    2019-06-12 10:20:32
 
    雷朝滋: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强化实践教育。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推进产教融合,加快一流农业大学、一流农业学科建设,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实践、生产实践、扶贫实践等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植根乡土乡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是决胜脱贫攻坚,做好统筹衔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教育部将支持高校组织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博士生服务团等队伍,深入贫困地区,发动企业、校友等多方力量,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产业、完善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型业态,展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高校力量”。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9-06-12 10:19:29
 
    雷朝滋:
 
    第四,下一步工作考虑。
 
    《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发布,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转化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行动,标志着高校已经吹响全面深入服务乡村振兴的号角。我们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就是要落实好这个《行动计划》。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推进《行动计划》的具体落实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来抓,多方面着力推进,写好奋进之笔,交出满意答卷。
 
    一是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引导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资源,加强对从事乡村振兴相关基础性研究、技术推广研究的科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布局一批乡村振兴领域创新平台,建设交叉研究的前沿科学中心,鼓励高校进行评价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人员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积极性。
 
    2019-06-12 10:18:52
 
    雷朝滋:
 
    六是加强开放创新,提升乡村振兴中国方案的影响力。围绕涉农重大问题研究,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余所国内涉农高校联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普渡大学等5所美国高校,联合组建了“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人才交流。高校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农业企业合作联盟”等国际化合作平台,近20个国家的近百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在“一带一路”和“南南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与减贫事业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2019-06-12 10:17:03
 
    雷朝滋:
 
    五是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加强乡村振兴理论和文化创新。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已经成立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机构百余个。高校搭建“乡村振兴战略论坛”等平台,组织开展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交流,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为政策制定提供研究支撑。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3000余名师生在西部7个省区近5万行政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为国家和西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本底数据。高校还在改善乡村社会风气、优化现代乡村治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乡村文化传统等方面积极作为,如山东大学牵头组织在山东省2800多个村镇建设乡村儒学讲堂9000余个。
 
    2019-06-12 10:16:28
 
    雷朝滋:
 
    四是深入服务脱贫攻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优先任务。聚焦精准扶贫,高校已经深入国家特困连片区布点建站,通过“产业技术+示范推广+人才+农户”等多种扶贫模式,实现专家到农户、技术到农田、产品到市场,增强贫困片区的“造血”机能,有力带动贫困片区脱贫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南京农业大学发挥学校在菊花、稻米和红蒜的科技成果积累,组建农户生产联盟,推动1万亩红蒜、2万亩锌硒米、5万亩蔬菜和8万亩蓝莓产业发展,通过两年定点帮扶实现贵州省麻江县脱贫“摘帽”目标。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通过“小云助贫中心”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模式;张福锁教授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对接、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融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天津大学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宋鹏,在甘肃陇南市通过三年驻村工作,帮助村里打造了全链条式电商产业,培养了一批农村电商人才。这三位在2017年、2018年先后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2019-06-12 10:15:54
 
    雷朝滋:
 
    三是深化农科教融合,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高校是高水平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新增岗位科学家中,来自高校的专家有164人,占总数的46%。高校通过参与实施乡村振兴,强化实践育人,让广大的乡村、企业车间等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室,让有技能的农民、企业技术人员成为大学实践教学的教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水平高、能力强、接地气”的高质量创新人才。高校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之以渔,既组织专家、教授深入县、乡、村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又开门办学加强基层培训服务。以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例,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4.6万余人次,培训乡村振兴人才48万余人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43万余人次,以各种形式培训新型农民250余万人次。
 
    2019-06-12 10:14:11
 
    雷朝滋:
 
    二是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培育产业新动能。一直以来,高校大力推进校地、校所、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了“太行山道路”“湖州模式”“曲周模式”等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科技服务模式。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县46年,实践探索出农科教相结合的“曲周模式”,通过科技改土治碱,将23万亩盐碱地变成了现在的米粮川,农业粮食生产从1973年亩产不足100斤到每年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从经济滞后到如今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46年来,从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了两任大学校长,三位院士,为中国农业大学培养了50多名教授,500多名研究生,为曲周县培养了5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干部。新时代以来,高校围绕乡村振兴持续创新,通过“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大篷车”“百名教授兴百村”等多种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做法,将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产业新动能,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建设了各类实验站30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00余个,各类农业推广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近1400个,服务涉农企业1700余家,示范推广新成果1万余项,新增产值近6000亿元。
 
    2019-06-12 10:13:53
 
    雷朝滋:
 
    一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动力。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之一,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农业农村领域累计牵头承担项目占总项目数的近40%。高校在农业遗传育种、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近五年高校在农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6项,占相关领域授奖总数的46%。在2017年我国农业科学15项重大进展中,高校牵头完成了7项。近期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有组织创新,正在培育建设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和农业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
 
    2019-06-12 10:12:17
 
    雷朝滋:
 
    第三,相关工作推进情况。《行动计划》出台后,各高校积极响应,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要求,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进一步汇聚高校创新资源,深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已经有30余家高校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13所高校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
 
    2019-06-12 10:11:56
 
    雷朝滋:
 
    四是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打造一支“一懂两爱”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五是成果转化推广行动,支持高校围绕“三农”一线需求,产出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强化高校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成果推广转化示范;六是脱贫攻坚助力行动,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当前脱贫攻坚与长远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成果巩固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在脱贫攻坚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七是国际合作提升活动,支持高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19-06-12 10:10:59
 
    雷朝滋:
 
    重点任务包括:一是科学研究支撑行动,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农村领域的原始创新和前沿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创新;二是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引导高校加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创新,解决掣肘农业农村领域发展的科技瓶颈问题,强化联合攻关,实现核心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突破;三是能力建设提升行动,以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抓手,加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建设;
 
    2019-06-12 10:09:35
 
    雷朝滋:
 
    《行动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体系、两个支撑、三个服务、四个保障、五个原则、六个战略、七个行动,即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落地、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推广四个方面做好保障;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引领、服务导向、开放协同、国际视野五项原则;协同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国家战略;组织实施七大行动,并细分为19项重点任务和7个专栏。
 
    2019-06-12 10:08:30
 
    雷朝滋:
 
    第二,《行动计划》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是以高校服务“三农”的优势和特色为基础,汇集各类政策、资源,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推动高校加快构建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体系的指导性文件,《行动计划》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设计和系统部署。计划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显著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使高校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2019-06-12 10:07:54
 
    雷朝滋:
 
    立足新时代,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系列部署,教育部围绕如何建机制、提能力、重实效,在2018年底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和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
 
    2019-06-12 10:06:33
 
    雷朝滋:
 
    长期以来,高校作为农业农村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力量,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组织高校积极响应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下,联合科技部先后在高等学校批准建设了39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积极探索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推动高校成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人才基础。
 
    2019-06-12 10:05:50
 
    雷朝滋:
 
    第一,《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是基础,关键在创新。
 
    2019-06-12 10:04:19
 
    雷朝滋:
 
    尊敬的吴普特校长、李召虎校长、张福锁院士、蒋伟峰副市长,尊敬的续梅主任,尊敬的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就《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文件制定情况以及相关工作取得的进展向各位作简要介绍。
 
    2019-06-12 10:03:21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续梅: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科学技术司雷朝滋司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普特校长,华中农业大学李召虎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蒋伟峰副市长。下面,我们首先请雷朝滋司长介绍《行动计划》的总体情况。
 
    2019-06-12 10:02:45
 
    续梅:
 
    今天发布会我们关注高校和乡村,把二者能够结合在一起的就是科技创新,就是高校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大家知道,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了推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于2018年底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今天我们就来向各位介绍《行动计划》的落实和推进情况。
 
    2019-06-12 10:01:59
 
    续梅:
 
    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特别高兴来到了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所在地,在这里我们举行教育部的一场新闻发布会。这也是今年以“落实全教会  奋进迎华诞”为主题的第六场“1+1”采访发布会。
 
    2019-06-12 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