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赴郑州市金水区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绿色环保理念,提升青年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7月15日,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郑州环境卫士团队赴郑州市金水区部分社区及环卫工作站围绕“生活垃圾定点分类”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访谈工人:平凡岗位上的生态守护者
在金水区某社区环卫工作站,团队成员对已在环卫领域工作10年的王师傅进行了访谈。据悉,王师傅每日需要负责3个垃圾投放点的督导工作。访谈中,他坦言“刚开始推广垃圾分类时,厨余垃圾混杂其他生活垃圾的情况很常见。现在通过政策宣传和积分奖励,居民们逐渐变得理解和配合。”访谈中,团队还了解到,目前环卫工人的工作流程根据分类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如精细化分拣,要求清运前二次分拣错误投放的垃圾,避免污染可回收物;智慧化工具,则是使用智能垃圾桶扫码称重,实时上传数据至管理平台。
亲身体验:从“旁观者”到“行动者”的实践
为深入了解垃圾分类工作,队员们从“旁观者”转变为“行动者”,一同与环卫工人开展垃圾清运工作,并尝试独立完成分类督导。在某试点小区,队员们注意到在四色垃圾桶旁增设有洗手池、照明设备,居民投放垃圾更加便利,居民也可以通过小区垃圾分类“红黑榜”机制实现相互监督,在居民的积极参与下,厨余垃圾处理站借助生物降解技术,可实现日产有机肥500公斤,用于社区绿化。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也发现,目前仍存在混投泡沫箱、玻璃碴的情况,部分老旧小区也因空间限制,暂未实现“撤桶并点”。
感悟收获:认识垃圾分类的“生态账”与“民生账”
通过访谈工人及亲身体验,队员们认识到垃圾分类后填埋量会减少40%,焚烧热值提升,有效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环卫工人群体作为城市环境卫生维护的核心力量,在社会保障、技能提升方面需要得到关注;“以前觉得垃圾分类只是停留在宣传层面,现在才明白它的重大意义及环卫工人们默默的付出与坚持。”实践队员李同学感慨道。
今后,团队将持续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跟踪调研,通过开发AR分类教学工具、组织社区“环保课堂”等多种形式,争做城市垃圾分类推广与公众教育的桥梁,为构建“无废城市”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谷炫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