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标勤探索 微型课例展风采——漯河市郾城区昆仑路小学名师工作室开展微型课研讨活动
掬一抹秋日暖阳,温润时光,拾一枚岁月浅笑,与美好相遇。为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成员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实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品质课堂,一群怀揣梦想的教育者于2023年10月18日下午再次相聚,在多媒体室开展了微型课例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廖洋老师主持,玉出昆冈语文名师工作室的两位老师进行了微课展示,全体成员相互切磋,共同探讨。
首先进行展示的是徐晓妍老师,她微课展示的内容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首先,徐老师的这节课是“读”占鳌头。三年级,学生学习过《司马光》《守株待兔》,这是第三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而徐老师的微课展示中,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自读,指名读,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背诵,乃至讲故事,以“读”为本,用“读”串联起整节课。而且读的目的明确,有层次。一是在背诵之前进行了形式多变的扎实的朗读;二是先有理解再背诵;第三则是通过几次镂空原文,一步步提升难度,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渐渐达成目标。其次是“学”字当头。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已经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扩词、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等)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水到渠成地感悟王戎的人物特点,并相机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任静老师用一首《暮江吟》带我们进入了深秋时节的江畔。清秀温婉,不急不缓的任老师,让课堂、让学习有了一种特殊的平和安静。这节古诗教学展示课,为我们带来秋日私语般的别样感受。理解“残阳”时,联系生活,借助图片,让残阳的意象——傍晚,太阳落山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的感觉,通过“以诗解诗”的方式给了孩子诗意般的浸润。另外,“品味语言”既是语文教学的“根”,更是古诗学习的“魂”。引导发现诗人从颜色上、事物上、形状上、时间上、情感上的变化后,再次进入古诗,借助关键字词“残阳”“铺”“瑟瑟”“真珠”“弓”感受诗人勾勒出的夕阳西沉、晚霞映江、露珠晶莹、弯月初升的美丽图画,进而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离开朝廷纷争内心的自由、宁静和美好。
微型课不微,它具备常规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两位微课展示的老师认真领会新课标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带来了两节精彩的微型课,极好地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翟丽霞就本次活动进行了小结。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出有层次、有梯级、有策略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上有一点点提升,就是为学生生命铺上了一层温暖而纯净的底色。她希望每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长处,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的个人的专业能力。最后,马校长为本次活动做总结,她号召大家继续凝神聚力、潜心教学,在不断在追求高品质课堂教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微课见真章,展示促成长。此次微课交流展示活动,使得教师之间形成了相互学习,共赢共长的积极氛围,既积让教师在准确解读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又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讯员 杨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