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县实验学校打造“行走的课堂”助力学子历练成长
近年来,鹤壁市淇县实验学校依托当地独特的淇水文化和历史、人文、自然等资源,大力开展研学活动,精心打造“行走的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外广阔天地,在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的社会实践中磨砺成长。
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自2022年以来对“行走的课堂”进行了充分论证和精心设计,在广泛征求师生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育人模式,引领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6500余人次的学生从中受益。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打造‘行走的课堂’有益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从小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校长李同贵说。
把“行走的课堂”开在山水间。一方面组织学生或倡导家长带领孩子深入大自然,领略山河之美,探索自然奥秘,激发爱家、爱国之情,另一方面积极投身“热爱鹤壁·保护淇河”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徒步捡拾烟头、纸屑、塑料袋等垃圾,宣传、劝导游客文明游玩,现场调查环境质量,实地考察水质状况,撰写环保小论文等举措,为建设美丽淇县、生态家乡出力献策。
把“行走的课堂”开在科技馆。组织学生深入到市科技馆,零距离体验神奇的烟圈大炮、倾斜小屋、镜子迷宫等带来的极致震撼,激发探索爱因斯坦的自行车、龙卷风、彩色转盘、分形艺术等项目的好奇心,现场聆听乐手机器人演奏的《童年》《歌唱祖国》等乐曲,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沉浸式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从小在心中埋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一位学生表示,像电闪雷鸣这样的自然现象,单靠老师课堂上怎么讲,都感觉很遥远、很抽象,这次到科技馆经过实际操作,一下子全明白了,印象还特别深刻!
把“行走的课堂”开在敬老院。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老年公寓,为老人们表演节目、送上贺卡和祝福,与老人们嘘寒问暖、捶背揉肩,聆听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同时还帮老人们清扫垃圾、擦拭窗户、铺床叠被、整理杂物、收拾房间等。在举手投足间,孩子们体验到奉献和成长的快乐,继承和弘扬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把“行走的课堂”开在图书馆。组织学生或倡导家长引领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走进县图书馆或新华书店,精心挑选自己喜爱的读物,品味书中的瑰丽世界,领悟“读书让生活更快乐,读书让人生更美好”的深刻内涵,体验休闲阅读的乐趣,从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汲取营养和智慧,获得成长动力。
“以前,我家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受点小委屈就闹情绪。我发现,通过多次参加实践活动,他强健了体魄,磨练了意志,学会了动脑动手、沟通交流和做人做事,也提高了自理和耐挫能力。现在孩子变得懂事、乐观,也更开朗了,这是在教室里上课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一位学生家长颇有感触地说。
校党总支书记刘元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挖当地蕴含的育人资源,不断优化研学方案,努力建设一批安全适宜、主题鲜明、体验丰富的实践课程,把课堂延伸到教育基地、社区企业、田间地头等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打造更多“行走的课堂”,让孩子们在行走中有所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收获多多。
(通讯员 李丽英 冯银河 供稿)